练习题(第三章)一、判断题1.教育功能总是表现为积极、正向的作用和影响。
2.个体教化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3.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4.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
5.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记忆的发展顺序为意义记忆到机械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各关键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7.个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层面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8.教育无用论者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 )10.研究发现,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的。
二、单选题1.被称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风暴期”的是()A、幼儿期B、青春初期C、童年期D、少年期2.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是()A、幼儿期B、青春初期C、童年期D、少年期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C)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
A、顺序性B、间断性C、稳定性D、可变性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B、个别差异性C、稳定性D、可变性8.“狼孩”“猴孩”现象,说明了()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A、遗传B、个体自身活动C、环境D、社会活动9.()是旨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和自我控制的需要的活动A、社会实践活动B、生理活动C、心理活动D、个体自身活动1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他一打健全的儿童,他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乞丐、盗贼等。
这是()的观点A、教育无用论B、教育有用无用论C、教育万能论D、教育本位论三、多选题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A、教育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B、教育具有个体个性化功能C、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D、教育能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2.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A、学习生活机能B、内化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学会承担社会角色3.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体现在()A、提出个性发展的目标,明确个体个性化的方向B、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C、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体个性化打下基础D、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5.教育政治功能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B、教育培养合格公民C、教育传播政治意识D、教育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6.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涵盖了如下哪几个阶段()A、幼儿期的学前教育B、童年期的小学教育C、少年期的初中教育D、青年初期的高中教育7.学前教育阶段的独特任务是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分别是()A、积极要求自己的态度B、相信自己独立生活的态度C、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态度D、相信自己能力的态度8.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C、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D、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传递B、教育使文化得以更新和创造C、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D、现代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交融10.针对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特点,教育应该()A、加强青春期教育B、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探究的空间C、加强代际沟通,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D、教学生学会择友和交往,学会自我保护。
11.要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A、教育目标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B、应该精心设计、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C、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作为根本任务D、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受教育者识别、控制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任务1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13.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A、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经济谁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D、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练习题(第四章)一、判断题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
3.教育目的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4.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
5.社会本位论的极端形式表现为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中心主义。
6.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
7.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
8.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
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
1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
12.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1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14.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在,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15.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
16.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7.个人本位论的假设,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
而社会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陷入了抽象的社会观念中。
18.教育与“宣传”没有本质的区别。
19.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20.蔡元培的教育目的思想得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
二、单选题1.美育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最早由()提出A、泰勒B、席勒C、缪勒D、宗白华2.()提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中介和桥梁A、蔡元培B、孔子C、席勒D、李石岑3.“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始于()A、20世纪90年代B、19世纪中后期C、20世纪70年代后期D、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4.()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早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和要求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5.()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A、林则徐B、张之洞C、梁启超D、蔡元培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7.()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多选题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特征。
A、抽象性B、理想性C、可操作性D、终极性2.教育目的具有()功能A、导向功能B、指导功能C、激励功能D、评价功能3.良好教育目的的衡量标准A、先进性B、均衡性C、前瞻性D、历史性4.《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把学校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四大领域,分别是()A、智力目标B、职业教育目标C、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D、个人发展目标5.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A、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B、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内在的天性C、受教育者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天赋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与保护D、个性的自由发展、内在潜能的开发、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之所在6.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B、个人知识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C、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D、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者社会权威的服从7.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A、个性化B、规范控制C、社会价值D、社会化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社会的价值和尊严发生冲突()A、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B、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C、专制主义的社会D、极权主义的社会10.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B、思想自由包括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C、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D、个人自由不是绝对的11.民主纪律的主要特征是()A、这种纪律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公共秩序以保障个体基本权利B、这种纪律是集体成员运用民主的方式与程序,共同协商、讨论和对话的产物C、这种纪律是依靠外力的强制得以维系D、这种纪律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不断修订和完善12.教育应向学生开展基本的人权教育,主要包括()A、使学生了解人权的概念、性质、范围及其产生的根源、演进的历史B、训练学生平等地尊重他人、看待他人C、使学生破除特权意识、主奴意识和官本位意识D、使学生养成独立自尊的人格13.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的区别在于()A、理性的权威诉诸理智的说服B、理智的权威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评C、非理性的权威严禁批评D、非理性的权威诉诸于权柄的慑服1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培养劳动者B、坚持人的全面发展C、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D、培养现代人的品格并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