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研文献综述

教研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北京市幼儿家长对幼儿发展规律了解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院系教育学院姓名赵凯学号0811050134导师签字一、前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生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

随着我国核心家庭的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

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探索与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延伸的热点问题,也是年轻父母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然而由于对幼儿发展规律认识的缺乏,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

产生了许多误区。

因此,能够正确的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将发挥首先的、直接的、有效的作用。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他的教育行为好坏的关键。

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重智轻德的观念倾向、家长倾向管制型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中隔代溺爱存在的不利因素等,已成为家庭中的突出问题。

前人在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方面做了很多的调查与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的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从中总结出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促进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

对于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调查,从而能够让大家了解到大体的情况,发现不足,找出方法来解决。

通过家园合作,开办家长学校等方法来帮助家长。

然而对于影响育观念形成的因素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对于幼儿家长来说,如果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那么自然就会形成科学真确的教育观念。

本次调查研究正是希望能够通过调查了解家长的认识情况,从中找出不足进而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促进幼儿家长正确的观念的形成。

本次查阅的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观念的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

从结果中分析当前幼儿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进而从中找出原因,然后分析这些原因所对应的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的误区。

第二部分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书籍和文献的查阅。

此部分横向分文三大类一是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二是对幼儿心理的,三是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纵向上分为三个年龄层次4岁、5岁和6岁。

然后把两类文献进行比较,找出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根据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针对性的进行问卷的编制。

二、正文(一)幼儿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的文献家长教养观念指家长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

[1]它可以作为行为发生的心理来源,以教养行为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发展特征的儿童。

家长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观念对儿童发展响的是美国教育测评中心(ETS),他们的实验要求3-4岁的儿童完成七种任务,用以评价其认知发展水平,而家长的观由访谈获得,父母的观念和儿童发展的关系通过zero-order相关和路径分析获得,结表明母亲的观念和儿童认知水平之间的相关为0. 2,父亲的观念与儿童认知水平的相为0. 24,这两个相关值都在0. 05水平上显著。

路径分析表明:父母双方的观念对儿童知发展有显著影响。

我国陈会昌等关于家长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教养观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孩子的社交能力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家对孩子独立性、礼貌及整洁等个性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呈著相关。

[2]从我所查阅的文献结果当中,可以看出当代家长的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中存在这很多的误区。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类1、育子目标上存在唯智化倾向虽然很多的家长在理性认识上,也都希望孩子健康、品行端正,参与丰富多彩的生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赞成对孩子施加学业压力,忽视养育和社会生活教育,不了解教育动态,崇尚“分数决定论”。

深圳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在全市进行的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与孩子谈论的主要话62.5%是学习,21.5%是思想交流,11.6%是家常当孩子空闲时,48.8%的家长让继续温习功课,47.4%的家长让孩子读课外书或发展业余爱好,只有3. 5%的家长让找同学或朋友玩。

同时,68.5%的家长认为考试成绩排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3]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样本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抽样访问了两万名儿童万名家长。

调查中,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一观点,5%的家长“完全同意”,32%的家长竟然“完全反对”。

甚至6%的家长认为“孩子打扫房间会耽误学习”。

[4]由此可见,学习和分数在家长的教养观念和实际的教养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家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儿童发展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很清楚,同时也不理解发展的这些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这些方面的相互的关系。

2、教养动机上存在父母定向现象根据“上海市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地区幼儿家长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增加生活乐趣的占68.3%。

[5]可见,如此“父母定向”动机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我国桑标等有关父母意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父母有着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

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和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6]所谓亲子一体感,指母亲或父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

亲子一体化意识强,一方面有利于密切亲子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相互间的牵制也大。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家长仍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宗接代”、“光耀门庭”的思想,把对子女的教育看作单纯的个人行为。

有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家长没有摆正自己和儿童之间的关系。

没有把儿童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及欠缺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

3、择业意向上存在定向倾向上海幼儿家长对幼儿职业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选择较多的前六项依次是“科技人员”、“金融贸易人员”、“医护人员”、“教师”、“企业家”、“公务员”。

[6]越来越多的家长相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知识创造财富正在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有调查表明:家长们为将来有机会上大学的子女所选择的前7项理想专业依次是:(l)财会金融:(2)计算机科学;(3)外语:(4)法律新闻;(5)医疗卫生与数学物理;(6)管理;(7)商业贸易。

[7]从上述观点中我个人认为幼儿家长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由于对儿童的智力发展的结构不是很清楚。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他指出,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生产出或创造出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的能力。

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存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9]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这些智力当中无所谓好坏优劣。

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培养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是优秀的人才!(五)教养行为上存在专门化倾向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家长是将家庭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是用专门童的,主要体现在父母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父母教育方式的观念上。

陈会昌等的调查表明:94.6%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教育和训练儿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子女,而只有14.1%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家伴的职责。

1371另据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孩子们一个人自己“玩”,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仅占5%。

138】与此同时,中国学前教育、广州、重庆四大城市4400多名家长的调查,与90年代初相比,家具的费用增加了5倍左右,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更趋成熟、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唱歌、散步的时间却明显减少,由十年前每周,下降到今天的2.8小时和4小时;半年中和孩子一起到公园游玩、也由9.1次下降为6.5次。

[39I而据有关数据分析,家长与孩子交往水平相关(Y二0.150),其中与孩子身体素质相关系数为Y二0.059的相关系数为Y二0.129;与孩子学习兴趣相关系数为Y=0.101;关系数为Y=0.090;与学习成绩相关系数为Y=0.099;与道德品质1。

1401可见,孩子的身心发展与父母交往活动、情感交流关系密切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指出,孩子的“玩”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现在家庭多是独生这个环境之外,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分重要的教育和培养任务,而恰恰忽视了与孩子一起“玩”会有效,能对塑造孩子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Lifeeducationmeansaneducationo fe)。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亦即教育之场所。

”I’l】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