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土地制度的构成和特点。
(说明:广泛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土地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构成: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特点:地位的基础性,国度的差异性,构成的复杂性。
3.简述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有何必要性?土地具有特殊地重要性;土地供给稀缺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5.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和手段。
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目的: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6.简述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权能构成:自物权:土地所有权用益物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土地使用权(广义)担保物权:土地抵押权债权:土地使用权(狭义)、土地租赁权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物权=自物权+他物权土地使用制度1.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及弊端。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是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前的那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4.降低了政府管理效率,极易滋生腐败,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2.试述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的形成。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20多年来经历了以下历程•1.征收土地使用费(税)•2.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3.制定地方性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法规•4.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5.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全面开放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完善•(一)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二)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做出明确的限定•(三)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四)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3.简述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1.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3.土地使用权出租4.土地使用权抵押5.土地使用权终止4.试分析不同土地资产处置方式的利弊。
参考(p218~220)2.简述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及特点。
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土地市场交易的客体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等一系列的权能。
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3.土地市场有哪些主要功能?你认为建立土地市场有哪些基本条件。
主要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1.市场经济环境2.土地产权明晰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4.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土地市场模式1、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和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
2、完全市场模式以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为代表;市场竞争模式则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或地区为代表。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5.决定土地经济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
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6.谈一谈你对我国土地市场的认识和看法(土地市场的发展、土地市场体系、农村和城市土地市场的现状、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明国时期的土地市场的形成。
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市场格局。
2.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行由计划决定(投资决定)的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
否认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性作用。
3.20世纪80年代逐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所有制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土地市场的发育。
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
(一)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1.土地市场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2.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3.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需要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土地市场的构成中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按交易梯次划分,分为出让(一级)市场和转让(二级)市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按市场流转的客体(土地利用方向)划分,分为农地(耕地)使用权市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土地产权股份制市场等。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除农户土地的转包流转之外,目前主要的形式有:‘四荒’地拍卖(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拍卖‘四荒’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农村土地股份化广东南海市对全市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其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以股份的形式配置给全市的农民。
目前中国农村除了公开合法的土地市场之外,还存在非法(隐性)土地市场。
主要表现为集体或农民个人为追求比较利益而将土地非法进入城市非农建设用地市场。
中国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中介机制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在中国土地市场的发展中,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市场的正常发展,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逐步优化。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是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
一)法律手段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的手段。
二)经济手段1.税收措施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税收措施,通过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殖税、耕地占用税等来调控土地市场。
2.金融措施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等水平的调节可以影响土地需求水平,从而改善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土地市场大的波动三)行政手段1.制定全国土地利用计划2.规定限制供地和禁止供地的范围3.建立土地有形市场4.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5.建立土地储备制度6.建立地价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2.简述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威廉.配第(W.Petty)首先提出了地租是土地肥力及区位等因素所决定的剩余安德逊认为并非地租决定土地产品价格,而是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李嘉图其地租理论几乎完全考虑的是农业地租。
李嘉图阐述了因土地肥力不同以及耕作集约度不同导致的级差地租.屠能主张地租是区位而非肥沃度的函数,而级差地租是源自运输成本。
屠能认为土地利用形态是由以城市为中心的几个同心圆所构成,即所谓的屠能圈。
各地区土地利用形态是由其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所决定,因为距离市场的远近,将影响其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土地利用与地租.3.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学习和研究地租理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区别?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即土地等级的差别)成为级差地租形成的自然条件或自然基础。
而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不过是经由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土地所有者手中。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式。
马克思认为由于土地被地主所占有和垄断,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须缴地租,以作为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但是绝对地租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率无关,它可以发生在边际土地上,也就是地主可以向使用其边际土地的使用者索取地租垄断地租的形成,除了土地所有权垄断这个前提外,还因某些土地具有的特殊的自然条件4.分析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向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在两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I。
随着农业资本越来越集中,集约化经营方式普遍发展起来,形成级差地租Ⅱ。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在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并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
5.试说明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P332)6.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是什么?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于工业,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在生产价格以上按其价值与平均利润之间形成一个差额,正是这个差额形成了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试分析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在我国,级差地租是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地租形式。
(1)农村集体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2)城市国有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各个单位或个人独立经营使用产生垄断与土地的差异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
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单位之间经济收益的某些差别。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由于国家和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之一。
绝对地租不同于级差地租的特点,在于它是劣等地所需交纳的最低限度的地租,这些用地一般不可能提供超额利润,而只能是其所获平均利润或工资的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