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明。

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问题,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

面对文化现状,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

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如果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那么,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

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

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

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

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

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

所以,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

问题表明,学界没有认识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

所以,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

可见,中国哲学研究步入的双重误区,不仅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

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

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使汉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及学术研究始终无法走出误区,把汉代整理的文献作为经典加以接受,不但无法在思想体系上推定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而且因解释的随意性,形式上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产生的结果却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

这个问题表现在《周易》研究史上,尤为严重。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变易之道,阴阳本源在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上,《易》提出了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概念——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传·系辞上》)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或者说,就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太极本身就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化生阴阳。

注意,“化生”与“两分”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太极生两仪”,而不能说“太极分两仪”。

生是什么?生,就是化生,就是生生不息。

只有生生不息,事物才会有活力,才会富于变化,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化的过程中,由母体化生出子体,子体与母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化生的结果是“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

化生所形成的是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因此可以团结一致、凝聚人心,从而达到亲和人民、协和万邦的境界。

而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别、分离。

分别,就会产生隔阂;分离,就会产生对立。

越是这样一步步分下去,就会形成离心力、分散力,最终人心涣散,各行其是。

而在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甚至激化,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所以老子又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这一点,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人注重内敛,而外国人注重外扩。

内敛的价值取向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而外扩的价值取向则教导人们,要扩张占有。

一个向内,一个向外,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主合,而西方人主分。

阴阳,是从太极中化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一体的。

因此,讲阴阳是不能分开来讲的。

阴阳互动,在整个太极中阴阳变化,才能化育万物。

阴阳始终是合一的,一旦分开,阴阳就不再存在。

《易》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提出了“阴阳”与“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不仅合一,而且处于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

阴阳如果不互动,不发生变化,那么就不可能产生万物,“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传》)。

“易”的含义,本身就有“简易、变易、不易”这三重内涵,因此又叫“易有三义”。

变易、变化的观点,是整个《易》“一以贯之”的理念。

阴阳是变化的,即是说阳可以成阴,阴也可以成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一定同时存在,同时归寂,而且二者地位是平等的。

看看太极图就知道,阴阳二极在整个太极图中是“平分秋色”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幼学琼林》)。

阴阳相对存在,二者互化互生,才能生生不息。

同时在太极图中我们还可以知道,阴阳是处于同一个圆也就是太极之中的。

这个圆代表什么?代表运动变化,代表圆通圆熟。

只有圆的而不是方的抑或是其它形状的才能不断地变化运动,因此才能圆通圆熟。

但是不论圆怎么变动,内在的阴阳是始终是相化而生、相对而存在的,是处于一种相对的不变之中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外圆内方”。

所以“易有三义”,其中有两易:一为“变易”,一为“不易”,看似矛盾,实则相反相成,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

阴阳在太极中的这种运动,又叫“外柔内刚”。

“阳,高明也。

”“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许慎《说文解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难道不是万物之根本?中国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阴阳”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从人本身而来的。

古人并没有太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但是“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只要仔细观察万物和人本身,加以思考,就可以从中体悟到宇宙人生的智慧。

可见,知识与智慧并无一定联系,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彖传》)天为阳,地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

但要注意:第一,阴阳是相对的。

天虽为阳,没有了地,天也就不存在了;第二,阴阳合一,没有绝对的区分。

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但是无论由昼入夜,还是由夜入昼,都是渐变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区分;第三,阴阳平等,阴阳结合,才能化生万物。

男为阳,女为阴,但是男女平等。

只有男性或者只有女性,世界都会走向毁灭的。

因此,男女结合,就是一个“好”字。

用 -代表男性,既是象形地表示男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男性所具有的阳的气质与特性;用-- 代表女性,既是象形地表示女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女性所具有的阴的气质与特性。

男女结合,两性相好,阴阳才能互相滋养,化育万物。

所以我们看坎卦的卦形就知道,- 为男阳, --为女阴,这个卦恰好就是男女交合的图像。

在八卦之中,坎卦代表水,而水,恰好就具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特质。

水永远要动,要川流不息,才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所以你看,中国人就是这样“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黄帝内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廪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一点,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中医的精髓,也就是“阴阳”。

屈原在《离骚》中讲:“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我们的人事总是与天事密不可分,天事是和人事并存的。

阴阳化生,也就是“天人合一”。

2、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庄子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天人关系中,人是主体,天是客体,在此,人为阳,天为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人要积极有为,要掌握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事理关系上讲,人是阴,天是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我同一”之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