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03 我们选择几方汉印佳作进行摹刻练习,目的不在摹刻汉 印本身,目的在于通过摹刻实践,体验和掌握篆刻的各种 技巧,感受汉印的形式美及艺术情趣,为我们日后的创作 打下基础,所以我主张加强摹刻前的读印、在摹刻中边刻 边揣摩,摹刻后与原印的分析比较。
学篆刻宜先摹刻白文秦汉印,并且最好先摹刻工整端庄、 线条均匀的汉印。通过摹刻学习双刀法,并掌握字形适应 性变化和总体布局的匀称、平正规律,然后再进一步摹刻 风格随意有趣的印章,这里选出几方汉印作范例,加以分 析和摹刻指导。
第一方四字间的间距太 开,应紧密均匀分布。笔 画过细,而且笔笔清晰, 刀痕显露,缺乏浑厚含蓄。 第二方,四字布局较为得 些倾斜,“私”字结构转折处圆软,线条不 挺,“充”字下部横画太弱。第三方,对字形把握得较准, 靠边栏的几个残破处也处理得颇为得体,只是两行字之间 的间隔还不挺直,笔画还可粗厚些,尤其是“私”字左部、 “印”字上部的残破并笔还应加重。经过这三方汉印的摹 刻练习,我们就可以同样的方法对其它秦汉印进行分析研 究,通过读印、摹刻实践加以体验和掌握各个印的形式技 巧、特点和意趣。
1
字中有些地方本不应相连,因残破而连成一笔了,但还可 看出它原本不应相连的迹象。这些地方造成了印面的偶然 妙趣,但我们如加以利用、发挥,它就可以变成我们创作 时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对于这些,我们在读印时应敏锐 地注意到,并在摹刻时细心体会。再看学生习作:
第一方,笔画粗细不均匀,“玺”字的中部笔画交错复杂 处乱成一团,使这里看上去一片残破,尤其突出,打破了 整体的协调。” 第二方,笔画间的间隔没有控制好,不均等,尤其是“淮” 的三横画、“阳”的“阝”和右上方的“曰”,造成了粗 率感。 第三方,摹刻较好,笔画用刀挺拔、干净,粗细均匀,笔 画间的间隔也比较等匀,只是小有不适。笔画的两端方切 也比较明快,但线条的厚度和力度尚不及原印。
篆刻经典:
沈野《印
谈》都跟我
们说了些
什么
原创 谈艺录 2017-09-16 10:54:40
学篆刻,必然要接触和
学习前人的印学理念,以前我曾将吾丘衍《三十五举》全 里把这两种字体混在一起称摹印篆了,其实这两种字体也
文逐字逐句做过介绍,那是第一本印学专著,今天,我们 略有区别,但总体特征是后面沈野说的“方平正真,繁则
三、“马充私印”。“马充私印”字形大小不一,基本成 对角式,“私”与“充”为正方形稍偏长,“马”为正方, “印”字正方略扁。四个字笔画均匀满布印面。且笔画粗 重,所以笔画以外的空处(红色)很少。再加上有些笔画间 因残破而相并,更造成这方白文印的“白”比重增大,给 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
它的妙处在于含蓄,而左上角和左下角破角破笔画以及 “充”字底部大面积的残破,更加重了这种含蓄趣味,这 是我们在摹刻时应自觉追求的。下面看学生习作存在的问 题:
(赵之谦语汉铜印妙处的“何传洙印”及边款)
释读,这是讲汉印的收敛处,与赵之谦所说的“汉铜印妙 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章法贵相顾;字法贵相别。
4
释读,篆刻创作之中,章法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印中的 照顾呼应,或者说使整个一方印像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 一方印像一家子人,或者说一方印像一所房子,门户俱在。 而字法贵相别,同样的字出现在同一方印中时,应当有所 区别,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 序》,一件作品中用到了 28 个“之”字,但,全不一样。 这在篆刻中也可以用到。
02 在作摹刻练习之前,我们应对范本进行一番认真的琢磨 分析,这叫作“读印”。这个过程十分重要。重视读印, “读”得认真,心领神会了,对印上的线条特征、字形 和 总体布局以及印边的微妙之处心中有数,在摹刻时就能下 刀准确、肯定,较好地表现出来。如匆匆忙忙拷贝了原印, 即覆上印石动手就刻,“依样画葫芦”,不明 所以,就不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原文:印章文字,非篆非隶,非不篆隶,别为一种,谓之 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真,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 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后世不晓,以许氏《说文》等篆拘 拘胶柱而鼓瑟。 释读:印章所用的文字,既不是篆书也不是隶书,并不是 不是篆隶,而是另外一种别体,名字叫做摹印篆。这一句 话里有这样的概念,在沈野眼里,印章文字用的是摹印篆, 关于什么是摹印篆,我有详细的文章,这里只简单说一下, 是秦代规定的专门用于印章的篆书的另一种字体,到了汉 代新朝,又规定一种专门入印的篆书,就是缪篆,沈野这
(汉印的印面)
原文:今坊中所卖《印薮》,皆出木板,章法、字法虽在, 而刀法杳然能。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释读:这里所说的《印薮》,当是《集古印谱》的木刻版, 这部书早期出过原拓版,但仅 20 部,不能满足需要时, 又重刻,不过二刻以后都以木刻充需,故沈野说,章法、 字法虽在,刀法看不到了,因为木料跟石料的材质差异还 是非常明显的,这里强调对原拓的阅读和获取、阅读。学 篆刻一定要重视对原拓的观察和理解。 原文: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
原文:日事柔翰,一遇费力事,辄厌畏成疾,余近来日作 一二印,觉腰背间痛,数日稍缓,一月后,即日作数印不 觉自苦矣。夫子游艺之旨有以哉。内养家谓人身如户枢, 不稍劳之辄生蠧,觉此技有益于文人。 释读:刻印对于文人的身体健康的好处,甚至可以当作锻 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刻印也应当讲求自家的节奏。 原文:大印难于小印,大印之细文者尤难,字多者难,太 少者尤难,全在力量。 释读:大印不好刻,大印细文更加难,多字印难于四字印, 而字少者更不好刻,全在“力量”这里的力量并不是现在 的力量一词,而是“用力”的“量”,其实就是对力度、 刀锋的控制,就是各种复杂的印式,控制刀法及力量的大 小。 原文:细文劲易,满白劲难。 释读:直言满白印刻成挺劲的难度要高于细文印,实际操
05 一、“淮阳王玺”。“淮阳王玺”是一方极为规整的汉 印。笔画粗细均匀,每一笔画的两端均作方切状,笔画间 的间隔也十分均等。尽管如此,其中具有弧转的偏旁及笔 画在平正匀称的总体要求下处理 得十分从容,不觉得呆 板。这方印的边廓稍有残破,印文笔画皆完好清晰,很适 宜初学者摹习。这里附三方学生的习作。三个人摹写的印 稿都较为认真,但摹刻的效 果优劣互见。
编》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学习篆刻,这是 完善,这是时代局限性。
一部不可错过的理论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写就,且
篇幅较长,很多初学者不能读,也不愿读,终觉枯燥无味, 其实,《印谈》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们挑出来, 认真研读思考的,今天就做这件事:
(摹印篆、缪篆、小篆体势上的差别)
原文: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 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 必静坐读书者耶?曰:譬之时文,古文虽田叟稚子,随意
(《兰亭序》)
原文:有五要:苍、拙、圆、劲、脱。有四病:嫩、巧、 滞、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恣态飞动。 释读:篆刻中,沈野认为应当追求的和反对的。虽只五要 四病,但最后的“骨格高古、姿态飞动”却很关键。 原文:印有两阳两阳文,有三阴一阳文,有四边总空文, 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来历。 释读:讲印章的形式,为什么我们说临秦汉印,是因为这 些印章形式,在汉印中应有尽有,各有来历,所谓,胸中 有颗汉印在,自然刻不差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仅汉印, 古玺印的阅读理解临摹,明清流派印的阅读理解,是一个 道理,多见识多学识,眼界宽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
再来谈第二本较为重要的印学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谈》。 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现在
沈野是江苏苏州人,而中国的印学在晚明时期,苏州是地 我们对于入印文字当然是有概念的,但当时,沈野提出这
理上的中心。而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态度严谨, 种理论时,元朱文还没有盛行,因此《说文》中的小篆的
04 在这三个程序中,尤其要注重摹刻前的读印功夫。经过 一番读印之后,以质紧而薄的连史纸或拷贝纸蒙 在所要摹 刻的古印上,以浓墨摹写印文和印边。白文印不必描成黑 底白字,可直接用墨写印文,但要注意力求准确地保持它 的形状、长度和粗细,再用墨勾出印的边 线,这样形成白 底黑字的印稿,然后覆稿上石。覆在石上的墨线如有不清 晰之处,再用笔稍加勾描。摹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读印 的过程。应认真思索和注意体会, 切忌不动脑筋地简单摹 写。其次,在摹刻时用刀要肯定、明快,不要琐碎,篆刻 主要靠的是“刻”,而不能依靠反复多次的琐碎的修补“描” 出笔画来。我们在学篆 刻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养成良好的用刀习惯。下面,选择几方印进行讲解和摹刻 指导。
第一方,刻得太草率,有些线条太尖细,一刀刻过没有复 刀,即粗线条也末做到挺劲平直,所以感到十分浮弱。 第二方,字形把握不准,出入较大,对“司和“马”的左 侧残断直画不知其所以然,以至刻得位置不对。 第三方,对原印的字形、布局、线条的质感以及几个残破 微妙处把握得较好。
二、“殿中司马”。“殿中司马”是汉代凿印,刻得十分 贯气、随意,把握了“横平竖直”的基本规则,在一气刻 就的连贯气势中,造成各种微妙的变化。它的线条粗细也 大体匀称,基本上均为双刀冲刻而成。有些地方如“司” 内“口”的两横画右端、“中”字的横画右端等处冲刻过 头,也一任自然。此外,由于历史的自然风化或其它原因 造成了一些局部的残破或铜锈堵塞,产生了一些别致的印 面效果。 如“司”字的“口”,其左侧直画本应完整,现在看上去 中段断开,但尚存一个小白点暗示了它的完整性;“马” 字左下侧的直画(“一只腿”)也被塞断,但在左下角尚存 一段脚头,也正暗示了这笔直画原本是完好的。再如“殿”
一丝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又 正确应用,没有被沈野认识到。而且,他认为困于《说文》
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他的《印谈》由此成了继吾衍《学 是不妥的。他所在的那个时候,小篆入印的问题还没有被
古编》(《三十五举》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续学古 大神们解决。元朱文还只是隐约有了点影子,还没有臻于
作,一试便知难易,满白肥满极易达成,但满白做到挺劲 是不容易的。 原文:“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此最知诗者。 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试问耕夫牧稚,谁不能言。乃 自汉、魏以后,文章之士钩玄致远,尽生平之力,毕竟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