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建筑史》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大三上学期主修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在之前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背景与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等知识。
(三)实施说明1.教学条件(1) 教材采用“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主编。
(2) 实践性教学利用系资料室、校图书馆、网络资源。
2.教学手段(1) 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图片,影音资料进行信息传递;(2)督促学生课下自我学习;(3)通过动手实践,加深知识理解3.教学方法(1)课堂采用“引导——举例——总结”的方式展开知识点讲授;(2)课下采用自学预习的方式学习,课上随机提问;(3)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应先修《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具体制作对象按课程安排待定。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2.考核目标(1) 通过考试,巩固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
(2) 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征的理解。
3.成绩构成课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考勤及随堂表现(20%)+实验作业(30%)注:考勤及随堂表现包括:出勤,随堂提问,阶段测试,抽查笔记等。
(七)参考书目1.《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2.《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01二、中文摘要(标题黑体4号)(字数在120-150字之间)《中国建筑史》是讲述中国建筑历史发展演变与重要建筑实物及历史上的建筑活动的专业理论课:叙述中国建筑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概括古代建筑的一般形式特征、设计手法和风格特点;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对古代建筑活动与现象进行分析。
(标题黑体4号)(标题黑体4号)(一)第一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木构架的特色3.单体建筑的构成4.建筑群的组合5.建筑与环境6.建筑类型7.工官制度(二)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及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2.原始社会建筑重点:原始居住形式,原始聚落环境选择的原则。
难点:城市的起源与演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第三讲:中国奴隶社会建筑1.夏代建筑的发展2.商代建筑的发展3.周代建筑的发展重点:早期城市的发展,早期的建筑技术(建筑方式,建筑材料)。
难点:城市的起源与演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第四讲: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秦汉朝1.战国时期社会发展2.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建设3.秦朝时期社会发展4.秦咸阳城建设5.汉朝社会发展6.汉代木构建筑7.汉代砖构建筑8.汉代石构建筑9.汉长安城的建设重点:城市与宫室的特点,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建筑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五)第五讲: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三国魏晋南北朝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发展2.曹魏邺城及北魏洛阳城的城市特点3.佛教建筑的发展4.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发展5.石刻及家具重点:宗教建筑与园林的产生与初期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建筑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六)第六讲: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1.隋唐时期社会的发展2.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3.隋唐都城建设4.隋唐宫殿建筑发展5.唐代陵墓建筑——因山为陵6.唐代宗教建筑重点:城市与宫室的特点,宗教建筑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唐代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意义与地位。
(七)第七讲: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五代,宋,辽,金1.五代,宋,辽,金时期社会的发展2.五代时期宗教建筑的发展——佛塔3.宋代建筑的基本特征4.宋代城市的发展——东京城的总体布局及特点5.宋代建筑的发展6.宋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营造法式》7.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及特点重点:宗教建筑与园林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宋辽金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现存宋辽建筑特征以及《营造法式》关于木构建筑的做法。
(八)第八讲: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1.元代社会的发展2.元大都的建设3.元代木构建筑特点4.元代宗教建筑的发展,尤其是喇嘛教的兴盛重点:宗教建筑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元代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
(九)第九讲: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明清1.明清两朝社会的发展2.明代建筑的基本特征3.清代建筑的基本特征4.明清时期城市建设5.明清时期宫殿建筑发展6.明清时期坛庙建筑发展7.明清时期陵墓建筑发展8.明清时期宗教建筑发展9.明清时期园林建筑发展10.清《工程做法则例》介绍重点:宗教建筑与园林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明清建筑的时代特征。
难点:明清北京城和天坛的规划特点,明清陵墓特征以及清代木构建筑构造做法。
(十)第十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1.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基本概况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3.地方城市建设概况重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脉络及演变特点。
难点:掌握汉长安、隋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征。
(十一)第十一讲:中国古代住宅与聚落1.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演变过程2.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类型3.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实例重点:中国民居类型和各自特点。
难点:北京四合院的设计特点、组成要素、艺术特点及人文内涵。
(十二)第十二讲:中国古代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发展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实例3.中国古代坛庙建筑发展过程及分类4.中国古代坛庙建筑实例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过程及分类6.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实例重点:中国古代陵墓的产生、演变与成就。
难点:明清陵墓特征、设计特点、组成要素、艺术特点及人文内涵。
(十三)第十三讲:中国古代宗教建筑1.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发展2.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典型实例3.中国古代佛塔的类型4.中国古代佛教的经幢与石窟5.中国古代道教建筑重点: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意义和地位。
难点:佛寺、佛塔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发展,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大小雁塔等。
(十四)第十四讲: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做法1.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石作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大木作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小木作4.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瓦作5.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彩画作重点:宋与清关于木构建筑做法的延续与区别。
难点:台基、结构形式、屋架结构、内外檐装修、彩画等要素的具体做法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