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内江师范学院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累积停车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实际停放车数量。

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

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一日或几个小时等)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总停放累积次数除以停车设施泊位容量的比值。

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等,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从宏观上确定交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策略,用于指导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是指城市范围内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不同功能等级的所以道路、各种形式的交叉口、广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承担客运和货运交通的主要空间。

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指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是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用于划分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断面,也就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对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等设施的布置形式。

道路网等级结构:道路网等级结构是指组成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比例关系。

非直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指网络中两节点之间实际连接路段的最短距离与两点之间虚拟的直线距离的比值,是反映网络系统的直达性的指标。

地铁: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穿出地面,在地上或高架桥上运行。

轻轨系统:轻轨系统是一种中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城市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线路采用地面专用轨道或高架轨道,遇繁华街区,也可进入地下或与地铁接轨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

利用先进的汽车技术、职能交通系统、运营组织管理技术,开辟了专用道路空间,改进公共汽车的线路、车站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舒适程度、环保和外观效果,达到轨道交通系统中轻轨系统的服务水平的一种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换乘车站衔接组合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停车系统:指城市范围内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空间、附属设施、政策等,属于静态交通范畴。

公路网: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系统。

对外公路系统:是指由各级公路线路、公路客运场站及货运场站等共同构成的系统。

对外公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规划。

铁路枢纽:在多条铁路线路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连接这些线路及车站的联络线、环线、进出线等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

城市交通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法制性、可实施性、长期性和经常性。

城市交通规划的规划方法:直观经验交通规划方法、理性化交通规划方法、支撑规划法。

交通出行率的调查内容:项目出行量调查和项目属性特征调查。

抽样率设计和抽样方式误差比较:抽样率设计中容许误差一般不超过20%,抽样方式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等距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误差分析比较容易,分层随机抽样比随机抽样精度高一些,是机动车出行调查中常用的方法,等距抽样使总体各部分均匀地被抽到,适合个体差异很大的情况。

核查线流量调查的内容:调查通过核查线上各道路断面的双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客流量。

其中包括分车型、记录间隔、调查时段和调查日期。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层次:总体规划层次的交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层次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方格网式道路系统、环形加放射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内容:道路红线、道路线形、横断面、交叉口。

城市道路与道路交叉口类型: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口类型:十字形交叉口、X形交叉口、T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和异形交叉口。

立体交叉口类型:分离式和互通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评价指标:分为网络几何指标和交通性能指标。

线网合理规模的指标:主要有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线网密度、总车站数等。

城市其他公共交通还包括:客运索道、客运缆车、客运扶梯、客运电梯。

车站站台的平面布置形式:中央岛式站台、中央侧式站台、路侧侧式站台。

BRT系统使用道路空间的形式分为:全封闭专用道、半封闭专用道、混行车道。

公共交通路线分类:1、根据性质定位划分:骨干线路、区域线路、接驳线路;2、根据运营时间划分:全日线、高峰线、夜班线;3、根据车辆类型划分:电车线路、汽车线路。

公共交通线网形态包含:放射形、棋盘形、环形、混合形等几种类型。

测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常用方法:需求分析法、服务水平类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停车附属设施:标志标线、出租车停靠点、安全设施、智能诱导设施。

交通管理系统规划的层次: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个层次。

公路网一般划分成四个功能层次:1、国道系统;2、省道系统;3、县道系统;4、乡(村)道系统。

公路网规划的类别:高速公路网规划、干线公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穿越式。

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一般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

民用运输机场分类:1、按航线性质分类:国际机场、国内机场2、按航线布局性质分类: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运输机场位置的特殊要求:1、能够保证飞机安全、正点、高效运行;2、场地开阔;3、机场能与城市长期协调发展而便于旅客进出。

城市交通的分类:1、按照空间分布划分为市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内交通三个层次。

2、按照运输方式划分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等。

3、按照运行组织形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

4、按照服务对象划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2、坚持规划的系统性。

3、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想协调。

4、坚持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5.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6、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7、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制定交通发展战略的一般步骤和主要内容:1、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与评价。

2、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3、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

4、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研究。

5、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6、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城市快速路。

规划的一般要求:1、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2、快速路应与其他干道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3、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4、快速路上的机动车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

5、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

6、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城市主干路。

一般要求如下:1、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

2、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带宜连续。

3、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城市次干路。

一般要求: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城市支路。

规划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1、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2、支路应与平行快速路的道路相接,但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

3、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基本原则:1、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相协调。

2、与城市交通需求特征相匹配。

3、与地形、地貌、地物等相适应。

4、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相融合。

5、与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相结合。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及其各自适用的条件:城市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四幅路、三幅路、双幅路和单幅路。

适用下述条件:四幅路适用在机动车交通量大、车速高、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车道多,红线宽度不低于60m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三幅路适用在机动车交通量较大、车速要求不高、非机动车多、红线宽度不低于50m的城市次干路;双幅路适用在机动车交通量较大,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

有的平行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也可采用双幅路;单幅路适用在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市道路。

道路交叉口规划的一般原则如下:1、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

2、交叉口设计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

3、在交叉口设计中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正确组织车流、人流,合理布设各种车道、交通岛、交通标志与标线。

4、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铺装宜适当加宽,并恰当地组织行人过街。

5、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美观的要求。

6、为提高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可在进口道范围内采取适当措施以增设车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应设置变速车道与集散车道。

立体交叉口规划的一般原则如下:1、立体交叉应按规划道路网设置。

2、高速公路与城市各级道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3、快速路与快速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

4、进入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的现有交通量超过4000-6000标准车/h,相交道路为四条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组织均难收效时,可设置立体交叉,并妥善解决设置立体交叉吼对邻近平面交叉口的影响。

5、两条主干路交叉或主干路与其他道路交叉,当地形适宜修建立体交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为合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6、道路跨河或跨铁路的端部课利用桥梁边孔,修建道路与道理的立体交叉。

7、立体交叉应在满足交通需求的情况下采取简单形式,其体形和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协调,力求简洁大方。

8、立体交叉的线形布置应与桥梁设计配合,不宜设置过多斜桥、坡桥及弯桥,并减少桥梁面积。

各级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特征如下:Ⅰ级——任何方向的车流均可连续通行。

Ⅱ级——保证快速路车流连续通过,其余方向可以间断。

Ⅲ级——高等级道路优先,低等级道路交通不得干扰高等级道路交通。

可采用分离式立交,也可将道路接入快速路的辅路,按右进右出方式组织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1、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2、与城市经济、交通需求相适应;3、应考虑主要客运交通走廊、主要客流集散点;4、应具有协调轨道交通、缓解拥堵和交通导向的功能;5、应考虑工程的可实施性;6、应考虑运营的经济合理性;7、应考虑与其他交通系统相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