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化启动

中国近代化启动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①②;必修二2①、4①②③必修三3①【阶段特征】世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基本成熟。

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到垄断帝国阶段,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政治上,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经济上: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思想方面,向西方学习从单纯学习科学技术深化到学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层面;社会生活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知识框架】1.政治上: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列强入侵黄海海战(牺牲的将领、结果、关注教材31页图片)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原因、抵抗的力量、结果、意义)2.经济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时间、原因、地点、途径、重要企业) 洋务运动(目的、概括、评价)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希望引进西方科技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挽救中国的危亡;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中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

4.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交通: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1865年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邮电: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报刊: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第三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①②,3①②,8①;必修二2①、4①②③,5③;必修三3①,4①,6②选修三1③,2①③选修四:孙中山【阶段特征】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基本线索】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知识框架】[知识梳理]1.政治上: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1)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口号及评价、概况、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影响)(2)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3)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时间、中心、主力、初步胜利的表现、影响)。

(5)华盛顿会议收回部分山东主权。

B、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1898年镇压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结束了230多年的统治。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19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1年孙中山的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其间也曾引发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将革命派进行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运用文明史观,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具体而言,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封建统治政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族意识得到增强。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从经济上看,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从意识形态领域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五四运动爆发、马列主义学说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4.从社会生活领域看,辛亥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5、从教育近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后,新的教育宗旨的制定,学校制度的变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显著的胜利。

6、从国际关系上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政局动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

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制造刺杀宋教仁案。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并且于1915年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利益的“二十一条”。

1917年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4)从无产阶级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1921年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中心任务意义)1922年中共二大(内容、意义)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原因、开始标志、高潮事件:北伐、失败的原因、影响)2.经济上(1)以民族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甲午战争——一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实业救国”1 出现的背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实业救国。

每当民族危机严重时,出现实业救国高潮。

②代表人物:张謇③评价:是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方式,是爱国的进步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改变旧中国的经济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变革奠定基础。

张謇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民族精神值得肯定。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原因、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影响、特点)。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3.思想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要表现在:(1)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和共同主张、影响)(3)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