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食品化学八酶
1.0
0.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 ºC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pH的影响
1.最适pH
表现出酶最大活力的pH值
酶
2.pH稳定性
活
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是稳定的 性
胃蛋白酶 淀粉酶
胆碱酯酶
pH对酶作用的影响机制:
1.环境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 活;
2.影响酶活性基团的解离;
0
3.影响底物的解离。
八十年代以前: 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
特殊蛋白质。 八十年代以后: 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又称催化剂。
蛋白质 核糖酶:RNA、DNA
2、酶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据酶 蛋白 结构 特征 分类
只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
单体酶 即仅由单一的三级结构蛋白质构成。
本章内容
概述 酶的固定化 酶促褐变 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酶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
控制着所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的合成、分解 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是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酶 酶的作用
有益的:蛋白酶 有害的:果胶酶、脂酶 有效地使用和控制内源酶和外源酶
1、酶的化学本质
——通常为水解酶类。
寡聚酶
由多个具有三级结构的亚基聚合而成, 亚基聚合时有活性,解聚后失活。
多酶复。
2、酶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据酶 分子 组成 分类
单纯蛋白酶: 仅由蛋白质组成,水解---氨基酸
酶蛋白 (蛋白质部分)
决定反应专一性
结合蛋白酶
(全酶)
辅助因子
内在因素 酶的浓度 底物的浓度
环境条件 pH 温度 水分活度 激活剂或抑制剂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酶浓度,pH,温度等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研究底物浓度和反 应速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n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 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 反应特征。
n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 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
酶通过扩散而损失的可能性还是存 在的。
胶囊包合
类似载体截留法,形成很小的颗 粒或胶囊
硝酸纤维素或尼龙 只适合低MW底物
共价连接
化学试剂 优点:
共价键牢固,酶不易泄漏 缺点:
一部分酶起着载体的作用而失 去了催化能力,因此用交联法 固定的酶活力较低。
对于价格昂贵的酶,不经济。
3.酶的催化作用特点
高效性:反应速度是普通催化剂的107~1013; 反应条件温和:pH5-8,20-40°C; 酶活力条件可控: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催化效力的调节,改
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
专一性: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个反应,而不作 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优点: 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 酶的变性失活,载体价廉易得, 而且可反复使用。
缺点: 由于是靠物理吸附作用,结合力 较弱,酶与载体结合不太牢固而 易脱落。
载体截留
凝胶(聚丙烯酰胺)
特点:
低MW底物可通过扩散自由进入凝胶 颗粒,酶和高MW的终产物不能从凝 胶颗粒中渗漏出去。
局限:
只能适用于低MW底物。食品体系常 常有大分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非蛋白质部分) 金属离子
决定反应性质
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不具有催化特性 全酶才有催化活性
辅助因子分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
辅酶 (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辅基(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
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 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v
Vmax
一级反应 v = k [S]
零级反应 v = k [E]
[S]
酶浓度的影响
底物充足,其它因素不变时: 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底物浓度不足或酶浓度过高、
产物积累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会妨碍反应速率; 实际生产中,酶浓度如过高, 既浪费又影响产品质量。
固定化酶
将水溶性酶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固定于高 分子支持物(或载体)上而成为不溶于水,但仍有酶 活性的一种酶制剂形式,称固定化酶。
优点 酶的稳定性提高 易分离,酶能反复多次使用,可连续化、自动化 操作 产物中不含酶,不需要采用热处理灭酶,有助于 提高食品的质量
酶的固定方法
吸附
将酶吸附在氧化铝、有机聚合物、 玻璃、无机盐或硅胶等材料上
激活剂对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用不当,会适得其 反,激活剂之间有时存在拮抗现象。
激活剂的浓度有一定的范围,超出此范围,会得到相反的效 果。
抑制剂的影响
——使酶的必需基团或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 降低酶活力甚至使酶失活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酶的抑制剂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 a.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渡状态相 似。 b.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式形成比较稳 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
2
4
6 8 10 pH
pH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Aw 的影响
一般而言,酶活力随Aw 的升高而增大。
食品原料中的水分含量 必须低于1%~2%,才能 抑制酶活力
激活剂的影响
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无机离子和小分子简单有机物。
如:Na+、K+、Ca2+、Mg2+、Cu2+、Zn2+、Co2+、Cr2+、Fe2+ 、Cl-、Br-、I-、CN-、NO3-、PO4-等;
温度的影响
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 的环境温度。 动物细胞酶 37~50 ºC 植物细胞酶 50~60 ºC
双重影响
TºC<Tº最适C:温度升高, 酶促反应速度升高
TºC>Tº最适C:由于酶的本 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 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 度降低。
酶 2.0 活 性 1.5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有作用。包括键的 专一性和基团的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只对底物的某一种构型起作用,而不催 化其他异构体。包括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维持酶活性 中心应有的 空间构象
结合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催化底物转 变成产物
活性中心
4.影响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