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10讲两次鸦片战争
主备人:曾和生审查人张毅
[阶段特征]
1.阶段: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2.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4.思想: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5.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1)西方先进: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

英国不断向海外扩张,建立起在东方的殖民体系。

(2)中国落后:政治腐败,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

3.结果
(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割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1844年美法分别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

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

3.结果
(1)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割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
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
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权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
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中外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图解历史】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一、二、三”归纳两次鸦片战争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
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全球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
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传入中国,冲击了落后的农业文明针对训练:
1.“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战争
本讲小结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课堂练习:
1、(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2、1860 年11 月,英法联军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

1861 年1 月20 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涉及外夷事务。

材料主要反映了()A.清政府未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
B.密切了清政府与外国关系
C.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D.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3、(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5、(2019·广东广州高三年级调研测试·28)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

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

”这表明清政府(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6、(2017·海南卷,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7、(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6)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这种认识根源于( )
A.对英贸易的优势 B.八旗军队的强悍
C.闭关自守的国策 D.世界市场的形成
8、(2019·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二轮复习诊断·28)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

”“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由此可知( )
A.马克思准确预见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不可避免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必然性
D.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9、(2019·甘肃二模·28)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10、(2019·山东德州一模·28)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 )
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