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上册汽化和液化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ppt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汽化和液化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ppt课件
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 温度/℃
• 四人一组,一人看秒表报时,一人观察水的温度, 一人观察水沸腾前后的现象,一人负责记录。
• 图像绘制完毕实验结束,小组交流归纳结论。
在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现象或者规律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 和表面 同时发生的剧烈 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沸点. ➢沸腾过程温度 不变 .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水方式?
答:
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
大水漫灌
滴灌
和传统灌溉方式不同的
喷灌
现代节水农 业采用喷灌 和滴灌技术 可使水在传 输中的渗漏 和蒸发减少
湿衣服晾干是什么现象
蒸发
沸腾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邹平县实验中学 张晓博
村民用塑料袋 偷天然气
如此智慧是拿 生命在燃烧啊
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 水的沸点也会变干。
吹气时,会加快手上的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
所以人会感到更冷。
4.当有人中暑后,医生常在病人身上檫酒精,这
生 活
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 理原理是:
中
的
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
应
人的体温降低
用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你吃过“纸火锅”吗?
思考:
“纸火锅”为什么遇到 火不燃烧呢?
小实验:火锅烧水
答:水汽化时要吸热,所以可以保护发 射底架。大量的水蒸气离开水面后,再 次遇冷而液化,所以有大量的白气出现。
二、蒸发
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 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 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实验:
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将一把带柄 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 入病人的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课本第92页第4题
“火洲”里的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 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 程。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 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 蓄
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 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 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 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 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 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小资料
几种液体的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4 液态氦 -268.9
阅读沸点表,回答: 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为什么?
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 水的沸点也会变干。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 C、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
化成的小水珠 •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
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 5.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 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 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 _______有_水__珠_出_现_______,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 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_放__热___(填 “吸收”或“放出”)热量。
想一下,蒸发和沸腾有何不同?
蒸发是液体在 任何温度下都能 发生,并且只在液体 发表生面的缓 慢的汽化现象。
二、蒸发
小实验: 沾一点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感觉?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 体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你还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蒸发制冷现象吗?
想一想 :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 着火点是183℃。烧水时,水不断从纸锅上吸收热量, 水烧开后它的温度保持沸点不变,纸锅的温度大约与 水的温度相等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可以用“纸 火锅”不会燃烧。
6.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 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 团是什么?
思考题2:地球上 70 %以上的是海水,如何将 这些海水资源转变成我们生活需要的淡水呢?
?化(?热)
液
气
?化(?热)
汽化(吸热)
液
气
液化(放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你有哪些收获?
物态变化
气态
固态 凝固 (放热) 液态
熔化 (吸热)
电 冰 箱 的 工 作 原 理
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课堂检测】
• 1.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 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___汽__化______成水 蒸气,又遇冷_____液__化____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 上。
• 4.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冬 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
坎尔井暗洞
坎尔井出口
背景资料
坎儿井——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而不同。 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按每条4公 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可 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 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等。
• 观察并记录水沸腾前后现象。 • 当将水温加热到90℃时开始计时, • 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沸腾后再记录几次数据。 • 用描点法描出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 温度/℃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想一下,蒸发和沸腾有何不同?
蒸发是液体在 任何温度下都能 发生,并且只在液体 发表生面的缓 慢的汽化现象。
自然界中常见物质存在的状态有:
固 熔化(吸热) 液 汽化(?) 气
凝固(放热)
液化(?)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