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合理解读文本是一项重要任务。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怎么去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才能真正领略文本的精彩部分和核心精神。
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因此,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做一简要探索。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策略;多元解读;初中语文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语文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
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汲取、重建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
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真正地走近教材,走近作者,走近学生,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效果和深远的教学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本的解读策略却不尽科学,合理、完备。
一、文本解读策略中几点误区当前,我认为初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存在诸多不足,在此仅简要谈谈我的认识,抛砖引玉。
首先,漠视文本,人为拔高。
近日,偶然翻阅苏教版高一新教材的一种配套讲义,其中编有清代诗人袁枚写于赴陕西任职途中的《马嵬》一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编写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诗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有君为轻、民为贵的民本思想"。
看完之后,我有一种自愧不如之感,专家的分析果然一针见血,同时有点”丈二的和尚”,因为我从诗中看到的是作者因为去陕西赴任,面对妻离子别的一种惜别的伤感,"君为轻、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却无从得知。
事实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拔高"现象并不少见。
教参在"拔高",研究者在"拔高",我们的教师也在"拔高";"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似乎不"拔高"无以显示水平。
本来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就很有限,如果我们的教师还在任意"拔高",将文本高高置于学生认知之上,把文本解读搞得玄而又玄,除了让学生如听天书以外,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效果?其次,漠视学生个性和认知发展规律。
现在虽然提倡对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我们有些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思维定势",仍免不了将之定式化的趋势。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在追求怎样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忽视了随着学生成长过程其个性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这是无形中将自己或者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未曾重视学生的视觉和价值取向,有悖于素质教育下对教学的要求。
最后,漠视引导,迷信权威。
俗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鉴于读者个体的差异性,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是千差万别、百花齐放。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语文解析教材不胜枚举,各种权威学者的解析结果更加是百家争鸣,因而我们的一部分老师、学生“顺理成章”地坐享其成,老师不去引导学生主动解读文本,学生也不能自己去挖掘自己从文本中汲取的东西。
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让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徒然骤失。
二、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课本的内容编排来看,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必须讲授部分。
教程编排都如此突出语法教学的地位,毫无疑问,在初中阶段不重视文本解读科学性、合理性的教学,那是教学的重大失职。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文本解读不好,对学习其他学科也会产生障碍。
文本解读是感知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没有哪一科的学习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所以任何一科都会涉及对文本的解读问题,即便是外语,我们学习它有时都得依靠汉语解读策略比对解决相应问题。
在答题过程中,不管哪一科都存在不少学生读不懂题干的句子。
特别是复杂句子意思,或者曲解题干的现象,究其原因并不是句子隐含什么深刻涵义,只是文本解读上存在不足,学生不知采用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策略分析文本进而把握意思。
学生因文本解读障碍,试题考不好,无法领会学科思想内容,就更谈不上将该学科学好了。
第二,文本解读是重建文本的最基本要求。
一篇作文有没有文采,有没有很高的写作技巧,暂且不说,它最重要的使命便是向读者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如果未能做到这样一点,绝称不上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如果说作文是一座建筑,那文本的解读策略就相当度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写作技巧是建筑的外表装修。
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策略,写作起来就会显得轻车熟路。
文本解读策略在文本重建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两大方面,一是学好文本解读策略对培养文本的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有良好文字理解能力重建文本就会顺利很多;二是学好文本解读策略,学生可以大胆对他人或者自己的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帮助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和丰富有创新性的想象能力,提高重建文本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第三,文本解读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比重是极大的。
文本解读在考试中直接考查的题目分数比重较大,甚至对于涉及语文的所有内容,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必须要求的,因此,如果由此淡化文本解读策略的教学这是严重的失误。
文本解读能力欠缺,阅读与写作就会失去支撑,学生则面临着满盘皆输的重大危险。
毕竟阅读与写作是构成学生成绩两大方面,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是最大的,在成绩的关键点上文本解读策略就显得举足轻重。
三、更新观念,科学解读文本应该说,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导航有效性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会更强。
从生存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要求。
从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也就是说,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前源。
从人生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
所以,语文文本的解读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我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
根据本人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文本解读的思考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精细化解读文本,体会文本的妙处。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
作者经常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因此文本细读就是要咬文嚼字,读出字里行间所含的深意。
通过重点句段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秘妙”所在,在教学时才可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指向,以“深层直觉”启发“浅层直觉”,以高一层次的感性启迪低一层次的感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秘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优秀的文章,其秘妙自然不只一处,那么,在这众多的秘妙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呢?多尔在引进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时,特别强调了“少而重要”的教学观。
多尔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中介绍了他自己的做法。
他往往是给出一半的甚至是三分之一的课程,在这少量而重要的课程中,在教师地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其余的课程,学生举一反三,自去领会。
这一思想观念,也适合教师的文本解读、教材钻研。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应是抓住最少量的而又最重要的那部分秘妙深入解读,用精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意思好处”、“精华要点”,反复解读。
教学时,引导学生细细的、深入体会这少而重要的秘妙。
(二)、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它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的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泛政治化”、“模式化”、“功利化”,不能“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那样做,只能“泯灭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每一个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要”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要用自已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
不要指望解读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解读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指望通过‘捷径’来求得文本解读的‘正解’”。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的文本解读的,带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的,并由此而形成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关,尊重他们自己作可扩充的容品,当作受教育的被动的对象,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的差异,忽略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
“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沉,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始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
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
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试图去矫正学生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形成过程,明确学生与教师形成的不同解读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讲解自己对文本解读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三)、把握好“多元解读”教学的“度”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对“多元解读”理论都有不同程度地了解,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多元解读”的“度”还是很难把控。
一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文本本身的价值限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范围,作无止境的简单的多元化解读,一味要求学生思考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这就导致出现了高耗低效的语文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多元解读,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多元解读的“度”?这是每一个执教者都应深思的问题。
在此,本人选择初中语文教材的散具——《背影》具体教学案例来探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