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重要考点(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1.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建立: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3)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理。
2.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2)目的:为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
(3)概况①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②内容:授土、授民、授职。
③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纳贡、服役,带兵随从作战。
④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实行再分封。
(4)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②后期:因受封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衰弱,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理解概念]“封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是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易混易错]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善1.含义: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
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依托。
2.历程:夏代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3.特点: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小宗绝对服从大宗。
[解读与点拨]宗法制的概括:(1)一个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两对关系:内部: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外部: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
(3)三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的地位。
4.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秦汉到宋元的政治制度一、重要考点(一)秦始皇大一统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1.秦的统一(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2)王朝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1)称谓:嬴政统一全国后,以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权: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使用的玉雕大印称“玺”。
(3)实质: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解读与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主管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全国军务;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
(2)九卿:隶属于丞相,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等。
(3)实质: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
2.郡县制(1)内容:废分封,设郡县,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若干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
(2)特点: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3)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关键点拨]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中央集权的巩固(1)措施:颁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北征匈奴,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修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结果: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读与点拨]教材“秦朝疆域图”解读:①秦朝的疆域西起陇西,东至东海,北起长城,南至象郡,空前辽阔;②秦朝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③秦朝在岭南设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开凿了灵渠,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④秦朝推行郡县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灭亡(1)原因:秦统治者依靠中央集权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
(2)秦的地位: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历史认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2.汉的创新(1)西汉:汉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
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
还划全国为13个州部(监察区),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
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
(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南朝梁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4.隋唐时期(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
(2)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
5.宋元时期(1)宋元实行二府制度。
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作用: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解读与点拨]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
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的郡国并行制(1)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
(2)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3)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2.唐、宋时期实行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县三级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规定除大都周围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教材互补]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解读与点拨]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关键点拨]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的辖地。
3.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发展: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隋唐时开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唐太宗时设进士、明经两科。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2.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读与点拨]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