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诉人法庭讯问艺术

公诉人法庭讯问艺术

徐志高:公诉人法庭讯问艺术内容摘要: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控辨双方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对抗性,公诉人在法庭上全面担负了控诉职责。

法庭讯问策略是公诉人为达到法庭讯问效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其本身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由于法庭上的情况千变万化,讯问艺术的运用不可能整齐划一,只能因人而异,因案而异。

关键词:公诉人讯问规则一、公诉人法庭讯问中存在的不足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控辩双方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对抗性,公诉人在法庭上全面担负起了控诉职责。

时至今日,新的庭审方式已运行了数年,期间伴随着以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首的一系列检察改革,各级检察院已培养出了一支适应新的庭审方式,具有较高水平的公诉人队伍,办理了一些在各市甚至各省有影响的重大案件。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中仍然有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如下:第一、庭前准备不足,法庭讯问时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围绕犯罪构成要件进行重点讯问。

第二、讯问语言僵化,不能根据不同被告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使用适当的用语进行讯问,导致交流不畅。

第三、不能根据被告人的心理状态和当庭表现,灵活采取不同的讯问方式。

第四、公诉人的法庭讯问与其后的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不能较好地结合起来。

第五、对被告人当庭翻供,或是沉默不语等突发问题不能较好处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表明,对公诉人法庭讯问实务进行研究,是解决当前公诉人在法庭讯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公诉人的出庭公诉能力和案件办理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公诉人法庭讯问一般规则(一)针对性规则法庭调查的全部任务在于核实证据,查清事实,以确定被告人犯罪以及适用何种刑罚。

因此公诉人讯问被告人时必须在起诉书指控的范围内进行,紧紧围绕犯罪构成要件这一重点,根据罪名内在的逻辑构成规则,突出本罪的犯罪特征,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公诉人对自己发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明确,提问的内容要与提问的目的相符,不能脱离案件事实漫无边际地提问。

为了确定讯问的内容,除在庭前拟好讯问提纲外,还必须认真听取被告人在公诉人讯问前当庭所作的简短陈述和对指控的异议,分析此陈述与其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所作的供述是否一致。

发现不一致且直接影响指控的,应着重讯问。

如果被告人对犯罪的主要事实已陈述清楚,公诉人就没有必要再详细讯问被告人,只要求其简明扼要复述一下主要犯罪事实经过即可。

如果被告人陈述的内容十分简单,就必须按照犯罪构成的诸要素详细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二)规范性规则公诉人在法庭讯问时,语气要严肃,为促使被告人如实供述,可以对被告人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和政策攻心,但不能使用威胁性的语言。

同时,公诉人应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不能盛气凌人,以势压人,不得有侮辱被告人,贬低其人格,损害其尊严的言行。

公诉人在法庭上应避免以诱导方式提问。

诱导性讯问,是指讯问者将其想要得到的答案添加在其所提的问题当中,或者将未经证明的事实假定为业已证明的事实作为发问的前提,强烈地暗示被讯问人按讯问人的意图作出回答。

诱导性讯问下获得的被告人口供,一方面取证方式不合法,另一方面口供可能失去客观真实性,辩护人有权请求审判长对公诉人的诱导性讯问加以制止或不予采信。

(三)简洁性规则公诉人在讯问时,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楚,使被告人能够理解发问内容。

应考虑到被告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年龄上的差距、城乡和区域的差别以及领会能力的高低,尽量使用通俗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难以听懂的专业法律用语。

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切忌笼统或含糊不清,以便使被告人可以就所提问题作出清楚、明确的回答。

公诉人在讯问时,应是单一提问,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公诉人在庭上切忌“连珠炮”式地一下子抛出好几个问题,使得被告人感到迷惑,无从答起,甚至答非所问。

法庭讯问应力求一事一问,发问简短明确,用语简单合理,避免使用反问句或多重否定句,从而使被告人能够直截了当地回答公诉人提出的问题。

(四)结合性规则公诉人讯问不应是孤立进行的,要与法庭调查阶段的举证和法庭辩论结合起来。

公诉人在对被告人进行讯问时,不要机械呆板地只知讯问。

凡是能够在讯问中使用其他举证手段,应尽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针对一些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的翻供案件,通过当庭讯问某一事实,当即举证否定,这样将讯问与举证结合起来,使讯问与举证两相益彰,所产生的合力比单独的讯问或“事过境迁”的单独举证,公诉效果要好得多。

公诉人讯问与辩论相结合,往往能使扑朔迷离的案情明朗化、清晰化。

有些公诉人以为法官或听众必然会联想发问与回答之间的联系,而疏于指出问和答证明了什么或反驳了什么,这种讯问,即使问得好,也会由于缺乏论证而平淡,影响指控的力度。

公诉人的每一句发问或每一组发问都有其意图隐藏其间,被告人的回答一旦满足这种意图,公诉人讯问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公诉人此时应就发问和回答的内容证明了什么、反驳了什么向法庭作出声明或者及时进行论证,以加深法庭的印象。

三、公诉人法庭讯问策略法庭上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因被告人的认罪态度不同而不同。

被告人当庭口供具有不确定性,其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享有以辩护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利,但同时又是刑事诉讼追诉的对象,其人身自由甚至生命与诉讼结果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正由于此,法庭审理前,被告人往往已就供与不供、如何供述进行过较长时间的心理斗争,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法庭审理时,由于法庭这种特殊环境对被告人造成的压力,被告人的心态往往又容易发生变化,临庭发生供述变化的情况,在实践中经常发生。

公诉人要取得法庭讯问的成功,首先要做好周密的庭前准备,拟好法庭讯问提纲。

对将要开庭的案件要作进一步审查,全面了解案件事实,综合分析证据材料。

在此基础上,公诉人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当法庭上出现被告人翻供等意外情况时,公诉人才能应付自如。

被告人对公诉人的讯问所持的态度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在侦查、审查起诉和法庭上能一贯如实供述案件事实,认罪伏法,或曾经拒绝、不如实供述,却当庭做如实的有罪供述;二是归案后始终不供述,不认罪,甚至拒绝做任何陈述,接受法庭讯问时仍然如此;三是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曾做过有罪供述,但在审查起诉阶段已翻供,或是庭审时突然翻供。

(一)对于认罪被告人的讯问对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被告人,公诉人要充分运用其口供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证明案件的直接性的特点,展示案件全貌,直接印证控诉事实。

在庭审讯问时,主要是注意抓住关键,把握层次,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只要被告人能够将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目的、动机、危害后果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供述清楚,与相关的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就可以适可而止,不必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

在讯问时还要注意条理清晰,可根据案情特点选择合适的讯问顺序。

对于案情脉胳清晰的,可以按照案件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发问,例如按起意、预备、着手、完成犯罪以及之后如何被抓获的顺序,多次作案的按照每次作案的时间先后进行发问。

对于一些被当场抓获的被告人,尤其是一些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有特殊自首情节的被告人,可以采用时间倒序的方法进行讯问,先从抓获问起,后问行为经过,再问动机目的。

这种讯问顺序有利于稳定被告人情绪,打消其翻供念头。

当然,还有其他的讯问顺序,公诉人可不拘一格,根据案情灵活进行选择,目的是更加清晰、简洁的将整个案情展示给法庭。

(二)对于一直不认罪的被告人的讯问被告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经过多次讯问,仍拒不认罪供述,其抗拒讯问的心理已非常顽固。

公诉人不能希望通过运用某种讯问策略,就能使被告人当庭招供,这不现实。

过分追求被告人当庭认供,反而会使公诉人偏离正确方向,因达不到目的而被动。

这种情况下,公诉人通过讯问能揭露出被告人供述的虚伪性,为驳斥其不合理的辩解奠定基础,即为有效,这也是制服被告人的一种有效途径。

讯问不认罪的被告人,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很多,例如迂回包抄法,矛盾攻击法等等。

这诸多的方法都可以从大的方面归成两类,形象的表达就是:迎头痛击法和欲擒故纵法。

所谓迎头痛击法,是指被告人在回答公诉人讯问时,某一回答明显违背事实或常理,显系虚假时,公诉人要抓住时机,当即反击,予以揭露,不给被告人留下任何逃遁的机会。

例如一件强奸案中,被告人当庭辩解其正与被害人谈恋爱,被害人与其发生性关系是自愿的。

公诉人问:“当晚你是几点去的她家?”答:“凌晨三点。

”问:“你怎么进的屋?”答:“从窗户进的。

”问:“她没关窗吗?”答:“我用铁片撬开的。

”讯问到此,公诉人立即提请法庭注意:“被告人辩解被害人是自愿与其发生性关系。

而被告人进入被害人房间的方式,是在凌晨时分破窗而入,这明显违背常理。

”所谓欲擒故纵法,是指公诉人在讯问被告人时,被告人对单一问题的虚假供述虽然没有破绽,但由于其供述与真实的案件情况不符,与其它证据必然会相互矛盾,其前后供述也极易出现矛盾。

公诉人在讯问时可以不表明真实意图,使被告人放松警惕,谎话越说越多,破绽也就会越露越多。

公诉人只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被告人供述中的矛盾,并围绕矛盾,步步论证,环环相扣,也能顺理成章地揭穿被告人的虚假辩解,达到制服被告人的效果。

对于一贯不认罪,且在法庭上用沉默抗拒讯问的被告人,公诉人应对其进行法律政策攻心,可告知其下列内容,促其主动交待: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第二,被告人可以行使权利为自己充分辩护,沉默不语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这样做对被告人自身也是不利的;第三,沉默不语,拒不回答,说明态度不好。

若被告人仍然沉默不语,公诉人不必和被告人继续纠缠,应即时中止讯问,提请法庭注意:被告人的沉默并不能使他逃脱法律制裁,公诉人将在下面的庭审活动中举证证明起诉书的指控。

(三)如何处理被告人当庭翻供翻供是指被告人推翻原来的供述,作新的供述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翻供一般是指推翻先前的有罪供述。

被告人庭上翻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被告人畏罪侥幸的内心因素,也有他人唆使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办案失误等外部因素。

公诉人讯问被告人遇到被告人翻供时,不能简单训斥被告人认罪态度不好,而应耐心地听取被告人是怎样翻供的以及翻供的理由,在其翻供中找漏洞,抓矛盾。

从被告人口供对于定罪量刑的作用的角度,可以将被告人当庭翻供分为两类:不影响定案的翻供和影响定案的翻供。

就前者而言,由于除口供外的其他证据非常充分,没有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仍然能定罪量刑;就后者而言,由于个案的特殊性及证据的有限性,被告人先前的有罪供述在定案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被告人翻供就有可能导致全案证据体系崩溃或定性的改变。

公诉人对前一种情况的处理,由于没必要在法庭上出示被告人先前的有罪供述,因此可以与前述应对一贯不认罪的被告人采用相同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