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人法庭讯问模板当前公诉人庭审讯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讯问走过场,没有目的性。
一些公诉人对庭审讯问不重视,认为反正后面还要举证证明,即使被告人当庭不认罪或者翻供,只要能够拿出证据来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那么对被告人只能从重处罚。
对于认罪的被告人,则更是拿着起诉书随便问两句,没有体现出讯问的目的,成了让被告人简单的认罪表态。
固然,大部分不认罪的被告人,是可以通过下面的举证质证活动证明其构成犯罪的,但是,对不认罪或者翻供的被告人简单地问几句就匆匆收场不问,表示要通过运用证据证明犯罪,往往使人们产生疑虑:是不是公诉人没有制服被告人翻供或不认罪的本领还是被告人有关翻供或不认罪的说法的确是真的否则公诉人为什么不回应如:公:被告人李某,刚才你向法庭说起诉书认定的不是事实,为什么不是事实被:就不是事实。
公:你以前不是供认过的吗被:以前供认是公安逼我说的,我不说,他们硬记的,也不给我看材料。
公:被告人李某,希望你在法庭上如实供述。
被:我说的是实话的。
公:审判长,由于被告人当庭不认罪,公诉人将在举证阶段通过证据证明他有罪。
在这里,被告人既然已经翻供,且说公安人员逼供,就应当问清公安人员如何逼供、其对笔录看过没有、在审查起诉阶段是如何说的,起诉书认定的事实其是否了解,是根本不知道,还是知道或者参与而只是能行为性质有异议等,而不应当急于退出讯问,显得底气不足。
2.讯问针对性不强,泛泛而问,隔靴搔痒。
一些重大案件,应当围绕案件的核心事实以及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详细讯问,从而使旁听人员和法庭全面了解案件的情况,如果泛泛而问,则达不到此效果,会让人听得云里雾里,不得其详。
3.讯问不讲究方法,“强行”讯问,带来抵触情绪。
有的公诉人在法庭上企图让所有被告人都当庭认罪,对于那些不认罪的被告人高声指责训斥,语气生硬,甚至威胁被告人,这种讯问方法往往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讯问效果,反而会造成被告人及其旁听的亲属对公诉人产生对抗、对立情绪,影响讯问效果,也影响公诉人的形象。
4.讯问软弱无力,无法揭穿被告人的谎言,给下面的举证活动造成困难。
有的公诉人与上种情况正好相反,讯问语言软弱无力,对于被告人不认罪和翻供行为束手无策,没有制服的办法,对于辩护人所进行的诱导性发问分辨不清、不加制止,任由被告人在辩护人的诱导下改变口供或做虚假陈述,也不表态说明尽管被告人不供认,下面公诉人还将通过出示其他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结果造成法官听信被告人当庭的供述,无法下判。
5.不问还明白,越问越糊涂,失去讯问效果。
有的被告人以往的供述已经很清楚,而公诉人在讯问时却不得要领,没有围绕犯罪构成和起诉书指控的内容有条理地讯问,造成被告人供述头绪混乱,让人听得糊里糊涂失去了讯问效果。
6.被告人本来还认罪,不当讯问后反而不认罪,造成讯问失败。
有些被告人在法庭上的心态是复杂、矛盾、犹豫与动摇的,他们既担心认罪了罪责太重,又担心在法庭上不认罪会被重判,因而会根据法庭上的问话情况决定自己的态度,这时公诉人尤其要注意讯问的方式方法,不要因问话的方式不当造成被告人不认罪。
如一起共同盗窃案,被告人作为承继的共犯,在他人将物品从某厂的车间里盗出后,在围墙处帮助同伙一起搬出工厂,然后销赃。
对这一情节,被告人始终是承认的。
公:被告人刘某,你认不认罪被:认罪。
公:那你把怎么偷厂里的东西的情况向法庭交代一下。
被:我没有偷厂里的东西。
公:你不是承认帮他们(同伙)偷东西的吗被:我是帮他们把东西运到收购站去的,我不是偷东西的!公:你帮助他人把偷来的东西运出工厂,也是共犯行为,不要抵赖!被:我没帮他们偷,我以前交代的都是假的,是他们把东西偷好运到我这,我才帮他们去卖的!显然,被告人一直在回避自己参与共同盗窃的行为,对“偷”这个字很敏感,认为如果定他共同偷东西会判得重,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尽量说成是帮助转移和销售赃物的行为,但这只是其对法律的理解,毕竟对于在围墙处帮助同伙将所盗窃财物一起搬出工厂这一行为他过去是供认的,而在公诉人的强调下,其干脆采取了推脱的态度,否认过去的供述。
其实公诉人只要让其把过程陈述清楚就可以了,不必在讯问的时候过早暴露要给其“定性”的目的。
7.讯问漫无边际,抓不住要点,浪费时间。
这主要是公诉人庭前没有进行准备,在讯问时又不知哪里是讯问的重点,于是东问一句西问一句,拉家常一般造成讯问漫无边际,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掺杂在一起,浪费时间。
8.讯问重复,没有重点。
如果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当庭已经供述清楚,就不必再重复讯问,而要把讯问的重点放到其没有供述或者供述不清的地方,而不需要对其已经供述的内容再问一遍。
而部分公诉人无论被告人认罪与否,一定要在法庭上把讯问提纲上的内容全部问一遍,不懂得随机应变,不懂得及时根据庭审的情况调整讯问策略,造成了讯问重复,重点不突出。
要实现讯问目的,取得良好的讯问效果,公诉人就应当掌控好法庭讯问的语言,为完成指控服务。
1.掌握“明知故问”的技巧。
前文已经论及,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讯问是一种“明知故问”,公诉人对被告人讯问的问题,应当知道已经具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持的答案,问话的目的,也是让被告人将这一答案说出来所以公诉人在讯问时就要做到不露声色与痕迹地让被告人自己把答案说出来,而公诉人不要急于帮被告人将此话说出来。
2.不要面面俱到。
公诉人的讯问要做到详略得当,必要时根据被告人的答话及态度及时调整问话的内容,讯问要有针对性,简洁明了。
公诉人庭审讯问作为法庭调查的一部分,是为了配合法庭查清案件事实,所以,对于被告人认罪的部分没有必要再重复讯问,必要时,可以问:你在侦查阶段所做的供述是不是事实或者对于一些案件的核心问题简单讯问:你说你认罪,并且说过去的供述都是事实,那么你确实收受了某某送给你的8万元钱,是不是等等。
对于不认罪的被告人,讯问应直接针对被告人不认罪、翻供及控辩双方可能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这也是庭审讯问与侦查讯问的重要区别。
3.实则实之,伪则揭之。
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追诉的地位,案件处理结果对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在供与不供、供多供少、如何供述方面经历了较长的思想斗争,反映在法庭的供述方面,就是各被告人当庭的态度各有不同。
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形,讯问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能够如实供述的,要让其供述内容与起诉书认定的事实相吻合;对于不认罪的被告人,应找准要害情节展开讯问,紧紧围绕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思路必须明确,要通过讯问让其不能自圆其说,或者陷入前后矛盾、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揭穿其谎言,使法庭和旁听人员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对其供述不加采信。
4.问案件事实与过程,不急于辩论案件定性。
法庭上的讯问活动,是针对起诉书所认定的事实要求被告人进行陈述,这一陈述主要是陈述案件的经过和被告人的行为,至于这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则是在事实确认之后的司法认定问题,因而在讯问中公诉人就不要急于问被告人行为的性质,否则容易触动被告人的敏感神经,回避问题、甚至拒不供认,如一些强奸、受贿等案件,被告人对基本事实是承认的,但对案件定性存在异议,这时公诉人只要问明该事实是不是被告人做的、是如何做的即可,如果在讯问时就使用了定性的语言,如:你受贿后有无为行贿人谋取得益这样直白的问话可能会导致被告人的抗拒:我不是受贿,是礼尚往来,如此等等。
5.态度严肃,威而不怒。
讯问被告人是法庭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检察人员代表国家支持公诉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因而公诉人要注意法庭上的形象,对被告人的讯问活动,态度要严肃认真,语气要威严但不盛气凌人更不能随意训斥被告人,因被告人的态度而在法庭上暴跳如雷、丧失风度讯问语言要语意确定,不拖泥带水。
提问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楚,使人能够明确理解问话的意思,在讯问过程中,一般不宜反复打断被告人的答话,但被告人没有围绕问话内容进行陈述时,或者对事实过程的陈述过于绕弯子时,可以直接提问具体问题,让被告人直接回答。
6.合理安排讯问的顺序。
对于多被告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为了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可以根据对各被告人认罪情况的预测,对讯问被告人的顺序进行调整,不一定按照起诉书对各被告人的排列顺序进行讯问。
一般情况下,法庭在个别讯问被告人时,都是按照起诉书给各被告人排列的顺序逐一传被告人到庭接受讯问与发问的,但这个顺序并非一成不变,公诉人可以在讯问之前先与审判长沟通,为了更加有力地查明案件事实,要求调整讯问顺序,取得审判长的支持与配合,一般让认罪的被告人先接受讯问再问不认罪的被告人,以争取主动。
如在一共同犯罪案件中,第一被告人拒不认罪,而其他被告人认罪,此时可以先分别讯问第二、第三、第四被告人,在讯问中,公诉人可以要求这三名被告人对第一被告人组织、策划指挥犯罪的事实与情节加以供述,最后在讯问第一被告人时,即使第一被告人拒不供罪,百般抵赖,但由于前面的同案被告人早已对他的犯罪事实向法庭供认清楚,第一被告人的辩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也能使旁听群众看清,第一被告人的确是在抵赖。
7.必要时对被告人进行对质。
对质的方法,是在对每个被告人都讯问完毕的情况下,根据各被告人的供述情况,确认谁在做虚假供述,然后要求法庭将被告人带上法庭后,先讯问如实供述的被告人该情节内容,在其供述后,再向不认罪的被告人讯问,该情节是不是如此、如何解释等,使被告人在同伙面前不得不说出实情。
8.必要时补充讯问,不要懈怠。
公诉人要及时进行补充讯问,以揭穿被告人谎言或者为后面的举证打下基础。
法庭调查中,由于公诉人讯问在前,辩护人发问在后,很可能因辩护人的发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正确的发问方式或内容,有可能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或证据的证明力。
同时,当辩护人的发问引起被告人避重就轻,或者被告人的回答出现前后不一致时,公诉人更应主动请求发问,以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
公诉人讯问被告人之后,经审判长许可,辩护人可以对被告人进行发问。
辩护人经常会抓住这个机会,向被告人问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企图模糊被告人供述的内容,进而在法庭辩论中使用这些内容攻击案件的证据体系,或者根据这些内容得出与实际案情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此,公诉人在讯问被告人之后,不要认为完成了讯问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而要怀着高度的警惕认真倾听辩护人对被告人的发问,不要懈怠,更不要对辩护人对被告人的发问听之任之,一旦发现被告人的供述因辩护人的发问而发生了变化,就要立即进行补充讯问,让被告人说清该问题,以正视听。
如某医院副院长赵某受贿案的庭审中,针对其中一起被告人在该医院任副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帮助丁某承包医院基建工程后,收受丁某贿赂10000元现金的事实,辩护人作了如下发问。
问:丁某与你是什么关系答:朋友关系。
问:关系怎样答:关系很好。
问:由谁承包医院基建工程,你说了算吗答:不算,主要是院长说了算。
问:这么说,你并无决定权,是吗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