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文献综述样本及填报提示

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文献综述样本及填报提示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注:院、系:填哲学与政法学院xx系;
专业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社会学/法学(纪检监察方向),选其一填写;
指导教师:只填姓名;
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选其一填写;
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选其一填写
2016年11月1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对奢侈品的消费在校园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潮。

这既是受益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如今的大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触到奢侈品,也与奢侈品生产者利用学生群体从众、攀比,父母供养生活费,生存压力小的特征开发大学生奢侈品市场有关。

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思想品德教育两方面,社会学中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文献并不是十分充足。

对大学生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奢侈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思想教育领域和市场营销领域。

本文中将以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消费奢侈品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为分析云南省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影响因素
什么是奢侈品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维尔纳·桑巴特(1913)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奢侈品是实现关好生活的一种手段”。

Scitovsky(1992)认为,必需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奢侈品是必须品以外的物品的总称[7]。

Berry(1994)在《奢侈品的概念-概念及历史探究》对奢侈品做了如下定义:“奢侈品是那些可以轻易并毫无痛苦地被替代的物品,特别精美并具备一定品质,可以满足某种普遍存在的需求”。

Kapferer(1997)则认为“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

”奢侈品是人们很渴望得到的物品,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但是必需品则只是消除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带来的不愉悦感。

一、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Veblen(1899)最先提出了奢侈品购买动机的研究方向,其中主要提出了炫耀性购买动机。

之后的西方学者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论证和补充,但主要都研究西方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动机。

而后 Leibenstein(1950)提出了从众、独特与炫耀性三种动机。

从众性是为了获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同,以获得群体中的社会价值;独特性是为了感觉与他人不同,以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炫耀性是为了炫耀其财富与社会地位,以获得虚荣的价值,以上三点表明了奢侈品动机的社会性导向。

Vigneron Franck 和 Lester W.Johnson(1999)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self-conscious)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提出了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牌购买动机的概念性框架。

该框架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Public Self-Conscious)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Private Self-Conscious)。

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也分为两类:人际影响和个我影响,前者影响消费者的 3 种奢侈品购买动机:炫耀、领先、从众;后者影响 2 种购买动机:享乐、追求精致。

其它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西方消费者奢侈品购买动
机的结构。

Vigneron Franck 和 Lester W.Johnson 稍后又于 2004 年发表文章对于他们于1999 年提出的消费者奢侈品牌消费动机的结构模型做了修正。

该文中的结构将消费动机分为两类:非个人感知因素和个人感知因素。

前者包括影响消费者的三种奢侈品消费动机:炫耀性、独特性、高质量;后者包括影响消费者的两种消费动机:享乐主义、自我延伸。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个拥有 20 个题项的量表用于从这五种消费动机来测量奢侈品消费者的动机类型。

国外的学生对奢侈品的消费研究并没有细分到大学生的层面,故此本文从从奢侈品消费的角度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做了归纳。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行为的研究。

张志祥认为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应分为六类,炫耀型消费、早熟型消费、豪华型消费、畸形消费、情绪型消费和悬空型消费。

4現迎认为,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形态的影响因素方面解释大学生消费的差异性,主要受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消费观念和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张玲认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泛滥导致大学生在网购中迷失。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购物的消费习惯迅速在大学生中蔓延,网购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不少学生已经沉迷于网络购物,甚至出现衣食住行全部依靠网络购物,足不出户数天甚至数月的个别案例。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心理的研究。

李巍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包括高消费倾向、追求符号象征意义和易受广告影响的特点。

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倾向为单纯认为品牌好、价格高的就代表是质量好、质量高的商品,完全不顾比较,认为最贵的即是最好的。

追求符号象征意义表现为认为拥有了某件商品就拥有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如:宿舍中其他人都拥有苹果电子产品,自己没有则认为自己没有与他们社交的资本,而拥有一台苹果电子产品则象征着自己拥有了融入团体的资格。

易受广告的影响表现为认为只要广告上的即是好的商品,即是需要的商品,所以最后忽略考虑自身情况需要与否,就盲目消费广告中的产品。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王宁认为奢侈品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存在积极地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方面的王宁认为大学生对奢侈品的消费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的具有积极的贡献。

此外奢侈品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奢侈品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引领时尚,促进了创新,奢侈品的高品质能带给人精致生活,对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消极方面的影响是王宁认为奢侈品消费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职业选择趋向功利。

很多学生无心在精神上和学术上提高自己,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上,造成了其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精神自身的孱弱。

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奢侈品消费研究述评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看出,国内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主要开始于
2000年后,除了社会学之外还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在实证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首先,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奢侈品消费对大学生的危害上,此部分叙述占篇幅百分比较多,反思部分较多,但后续解决此问题的建议与意见较少。

其次,部分学者在研究与梳理大学生奢侈品消费问题后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但多数还是思想教育为主,可操作性不高,对于国内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现处于动用资源多,但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荣晓华,何成义.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笔记本电脑市场为例[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01)
[2] 黄德荃. 贝恩公司调查报告: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及未来[J]. 装饰. 2010(12)
[3] 高兴佑,向长福. 从凡勃伦效应谈奢侈品的营销策略[J]. 商业时代. 2010(11)
[4] 陈峰.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营销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
[5] 李虹云. 消费者奢侈品感知价值理论述评[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7)
[6] 宋扬. 中国人奢侈品消费的行动逻辑——以南京LV专门店消费群体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 [7] 廖成林,周婷婷. 女性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研究[J]. 商业时代. 2009(19)
[8] 高萌萌. 中产阶级新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J]. 商业时代. 2009(12) [9] 姜凌,姜楠,王成璋. 消费者奢侈品感知价值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展望[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 朱明侠,周云. 奢侈品的广义定义及其研究框架[J]. 经济师. 2008(07)
[11] 胡翠华. 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动机及营销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2012
[12] 冯律. 奢侈品包购买动机与品牌标识显著性偏好的关系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3] 李莉. 基于消费者态度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细分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4] 连莲. 基于消费者决策风格细分的大学生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15] 白帆. 奢侈品购买动机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因素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16] 孙多山. 基于文化价值观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和行为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17] 李达娜. 中国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18] 张茂华. 中国“白领”阶层奢侈品消费动机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19] 丁振东. 中国奢侈品消费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0] (法) 舍瓦利耶,(法) 马扎罗夫,著.奢侈品牌管理[M]. 格致出版社, 2008
具备论文基本要素: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格式要求参见《云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2016年4月修订)》注释只是解释或说明,参考文献的应用请严格遵照此规范执行(与2016年评估检查要求一致)
所有红字部分为注意事项,打印时请去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