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文献综述
前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身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既存在着合理、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存在着不良的消费行为。
对其进行分析,以提出合理的、有益的建议,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引导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教育他们讲究消费道德,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消费群体,对其进行消费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
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
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
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
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
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
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
就是它的符号价值。
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
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
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
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
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
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
“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
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
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
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
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 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
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
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
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
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以实现其自我价值。
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
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
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
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
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2.外在原因
(1)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
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
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社会环境原因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是当今有职业、有稳定经济来源人群的流行活法。
贷款买房、买车将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体现的纤毫毕露。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观念却未必合适。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3)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有关
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是偏高、不合理的,这与广义上的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
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点子上,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
在这方面,媒体也许负有一定的责任。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
在社会转型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方面要发挥高校育人优势加大教育力度,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三、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四、.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五、社会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和新闻媒介等宣传手段,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
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最有效率、最大限度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优势,发挥各自角色的应有作用,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男,李素花.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C].辽风.2006.6.
[2] 罗伯特·清奇富爸爸穷爸爸.[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3.
[3] 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健康.[C].山经青年.2006.12.
[4] 李文君.大学生消费的理性思考.[C].工学周报.2004.11.
[5] 董健.大学生消费调查.[C].新华网.2006.8.
[6]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7]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8]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引合作者日报[N].1965年.
[9]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N].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版,(4):48.
[10]戴慧思.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戴慧思、卢汉龙译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1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13]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4]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