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基本术语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 Watson。

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

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

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

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3.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和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4.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的方法。

5.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举例)。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源远流长。

2.首先是哲学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都能发现关于心灵和肉体关心的讨论,如中国古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古希腊 Aristotles, Plato 都探讨了身心关系。

一直到近代英国的洛克提出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关系的“白板说”。

3.其次是生物学根源,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1859)提出进化论(evolutionism),“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再次是德国生理学研究。

5.最后是医学研究的影响,关于大脑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研究也影响到心理学的诞生,P. Broca(1824-1880)发现语言运动区(受损后能理解但不能流利地说)。

C. Werniche (1848-1904)发现语言感觉区(受损后既不能清楚表达,又不会听)。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基本术语1.主试: 指导实验操作的人,他可能参与实验设计也可能不参与。

2.被试:参与实验操作的人,一般是招募而来并经过遴选。

3.信度: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结果的客观测量指标,它包括三方面: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类似问题答复一致性)、评定者之间的信度.4.效度:测量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包括经验效度和参照效度。

5.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6.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试的反应变量。

7.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8.单盲研究:参与研究实验的被试对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茫然无知,以避免实验偏差。

9.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这能避免实验偏差。

10.观察者偏差: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11.期望偏差:真正诱发所观察到的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12.安慰剂效应:被试的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1.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

2.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它的优点是因果关系明确,缺点是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3.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非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它包括案例研究、自然观察、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方法。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1.实验研究包括6个步骤,即形成理论假设、变量操作化、程序标准化、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形成理论假设,关键是确定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3.变量操作化,要确定操作定义。

4.程序标准化,要设置控制变量或控制组,预防偏见,设计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

5.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包括随机分配(随机误差)或对等匹配(系统误差),注意混淆变量。

6.统计分析,包括两大类: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7.得出结论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单盲研究即被试对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茫然无知,双盲研究即被试和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

单盲和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程序的标准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温觉与冷觉两点阈限:两点阈(two-point limen),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

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侧抑制作用: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

感受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控制阀理论(Melzack & Wall, 1965). 两种神经纤维(L,S). L传导触觉信息和尖锐的痛--快!. S传导钝痛和烧灼感-----慢!. L和大脑可以关闭阀门. 幻疼:L受损,阀门关不上。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

其操作定义是: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相对阈限:当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刚好能引起我们的差别感觉时,我们把这种最小差异量称为最小可觉差。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

感觉适应: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高的倾向.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依赖于文化和经验。

心理学通常研究哪些感觉?心理学中通常研究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及机体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常研究的。

人是怎样产生颜色知觉的?1.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2.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3.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4.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认为存在三种基本颜色(可以组成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颜色感受器(RGB)存在于视网膜上(G. Wald发现)。

5.拮抗理论则认为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

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

6.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知觉具有什么特点?1.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

2.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

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

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包括相似性、接近律、良好连续性、简洁律、完型(封闭)。

3.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

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

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举例说明感知觉中的主观性。

对社会现象如北大校园卡问题的不同看法什么是感觉适应?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感觉适应现象,并且探讨如何克服感觉适应。

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

如审美疲劳,克服:战胜“疲劳”方面,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塑造自己,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有活力,有魅力,这才是避免被人审视时出现“疲劳”的有效方法。

你赞同“统一思想认识”的说法吗?请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由于知觉目标或对象的特点不同、知觉情境和知觉者的特点(人格、态度、动机、经验)不同,社会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知觉解释: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依靠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比如音素重建。

第四章学习行为1.惩罚效果差的原因a)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b)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c)存在其它奖励d)惩罚之间(领导、长辈之间)一致性差e)攻击性惩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2.建议:惩罚+说理+方案(或强化)3.此外,学习效果不是单纯依赖于外部情境,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因此如果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单一的奖惩措施就很可能失效。

举例说明。

强化程序表:可变/固定比率可变/固定间隔顿悟: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

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

• Gestalt:完形学习理论•柯勒:–黑猩猩够香蕉–顿悟而非盲目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内心构造完形–对整个情境事物关系的理解–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条件反应:指外在的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

条件反应是习得反应,通过条件刺激产生作用,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