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摘要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的关键性命题之一。

把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当代社会对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

合法性就是对治权的认可。

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

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

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必须克服目前已经萌芽并且有可能扩大的合法性危机。

关键词:合法性;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目录1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3)1.1 合法性的含义 (3)1.2.1 意识形态 (3)1.2.2结构和规则 (3)1.2.3 治理绩效 (3)1.2 政治合法性基础分析 (3)2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分析 (4)2.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5)2.2 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侵蚀 (5)2.3 阶级和阶层的新分化 (5)2.4 社会公正问题与贫富两极分化 (6)2.5 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 (6)3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途径 (6)3.1 大力推进民主宪政建设 (6)3.2 树立共同的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63.3 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7)3.4 建设包容性的意识形态 (7)3.5 构建合法性的评价体系................................................7参考文献 (8)引言合法性是一个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现代民主国家都高度重视自身合法性建设,把合法性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而合法性,则是政治的价值判断。

“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

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

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

”[1]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否则,政权就会出现危机。

正如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所说:“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

也取决于它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2]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客观审视其所潜伏的合法性危机,要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成功经验,探索合法性建设的途径。

1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1.1合法性的含义合法性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不是某一专门学科的专有术语。

一般来说,合法性或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统治依据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

对于政治学上所谓的合法性,学者们给出了很多解释,如“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

”[3]他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其基础是“对同志的同意”。

[4]马克斯·韦伯指出:“被统治者——至少是社会方面的重要阶层——内部的最低限度的赞同,是任何一种统治、包括组织最好的统治的持久性的先决条件。

”[5]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指出,民众对于一个系统的合法性的信仰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系统合法性的一些适度信奉,任何系统都不能延续,至少不能持久。

[6]迈克尔·罗斯金认为,“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7]孙关宏等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合乎法律规定,而且是指政治权力必须得到公民的认同”[8]。

杰克·普拉诺等认为,“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能够让被统治者认为是正当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9]等等。

以上表述透视出合法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合民意性,二是合法律性,并且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前者强调了合法性的动态特点,后者突出了合法性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但合民意性是绝对的、是最终归宿,历史地看它决定着合法律性的现实可靠性。

所以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应该建立在在民众自觉认同,自愿服从和衷心拥护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诉诸于政治强制力;应该在统一的法制框架下运作而不能在体制外产生和运行。

当人民对终极权威愿尽政治义务时,这一权威就具有合法性。

1.2 合法性基础分析国家是否和如何被认为是正当的是政治合法性讨论的核心议题。

作为权利主体的政治统治者和作为权利客体的被统治者之间的不平的关系是如何被认可的?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仅仅依靠暴力是不够的,因为暴力可以被推翻,因此它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同,这就涉及到一个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个既定的政治系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合法性基础,这是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条件和政治心理基础。

意识形态、结构和规则、治理绩效共同构成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

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三者结合的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合法性就越牢固。

1.2.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提供信仰上的阐释,以获得成员对权威的合法性认同。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性,它不但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政治行动的观念前提和行动的指南,而且也是特定的社会政治集团进行合法性论证的主要工具。

因为在任何政治系统中,统治阶级都要借助意识形态对其所竭力维护的政治秩序进行充分论证并大力渲染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只要社会成员接受了意识形态,他们就会相信该意识形态所维护的政治秩序是合理的和正当的,那么在行动中,社会成员就会自觉地服从统治阶级所确定的政治秩序。

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集团都打着促进公共利益的旗号,都强调自己的政治行动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就使社会成员看到了实现自己利益的希望,他们会积极投身于政治行动中,在谋求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借以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

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使社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目标下采取一致的行动。

1.2.2结构和规则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通过对世界上几个典型的国家的政治进行比较以后认为,在一个现代的民主政治体系中,当权者要取得合法性关键是要看他们能否在竞争性的选举中获胜。

同时还要看他们在制定法律时是否遵守规定的宪法程序。

这说明政治权威要通过政治系统的政治制度和规范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政治制度和规则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政治权力的产生方式进行制约;二是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进行制约。

政治权力一般是通过暴力获得的。

但靠暴力取得的政治权力是不稳定的,是不合法的。

为了使通过暴力手段夺取的政治权力稳固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统治者就会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来使自己的统治得到确认和保护。

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进行制约,就是使政治权力要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范围内运行,违背了既定的制度和规则,社会成员便不再服从。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行必须在宪政制度的框架约束下进行,违背宪法或法律就意味着政治合法性的丧失。

1.2.3治理绩效一个政治权力主体要通过实际取得的成就才能赢得合法的支持即政治权力主体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或政治的实际业绩。

政治权力主体取得的实际业绩,满足了社会成员对经济增长的诉求和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利益。

如果社会成员认为政治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他们从中得到的利益在价值上超过了他们因服从政治权力主体而给他们带来的某些痛苦,就会促使社会成员服从政治权力主体的管理,使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合法化。

正因为治理绩效将会使政治权力主体合法性水平降低或丧失,所以每一个时期的政治权力主体都会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增加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2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分析合法性危机的研究也是合法性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政治体系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

合法性危机产生于向新社会结构过渡的时期,新社会结构建立以后,如果新制度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不能满足主要群体的期望以便在新基础上树立合法性,就会产生新的危机(以“有效性”为理由)。

[10]这种危机如果不能加以消解,容易导致政治秩序的瓦解甚至政治体系的崩溃。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物质基础。

但是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剧烈变动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很容易导致政治不稳定,正像亨廷顿所说:“社会及经济现代化对政治体制所起的破坏性影响有许多形式。

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必然使传统社会与政治集团瓦解,并削弱对传统权威的忠诚。

”[11]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当代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危机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潜伏并有爆发的危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却很少,这两者之间已经越来越不适应。

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如政治高度集中和经济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日益增多的冗员是社会无法承受;高度集中的不受监督的权力和不规范的市场关系的恶性结合,是金钱和权力的交换肆无忌惮;经济改革继续深入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矛盾等。

虽然在经济改革中,政治体制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甚至是深刻的变化,但是这并没有消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影响着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影响着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的提高,因而影响着政权合法性的培育和巩固。

2.2 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侵蚀不断滋生和蔓延的党政官员的腐败现象引起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1年3月,一份对云南省121位地、县级的调查显示,在对“腐败所可能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所作的回答中,占前两位的是:66.3%的人认为,腐败会招致“亡党亡国”;13.8%的人认为腐败会带来社会不稳定。

[12]达到一定程度,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会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

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及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腐蚀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因而不利于维护和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2.3 阶级和阶层的新分化在改革和开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利益的分化,利益主体日益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壮大。

而新兴社会阶层往往不为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所认可,现在对于他们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能否把他们吸纳进既定的政治体系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性问题。

如果政治系统不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统治合法性,满足主要团体的期望,则会出现新的危机。

2.4 社会公正问题与贫富两极分化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过去改革模式中积累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社会公正问题显得最为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