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_方忠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_方忠

二 、 理论的发展脉络 : 从后发优势假 说到追赶假说
后发优势论的正式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史学家 亚历山大 · 格申 克龙(Alex ander Ger schenkro n , 1904 -1978)。他在总结德国 、意大利等国追赶经 验的基础 上 , 于 1962 年在《经济落后性 的历史考 察 》 (Econo mic Backw ardness in Hi st orical Perspective)一文中首次提出后发优势概念 , 并探 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 他 指出 ,“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 其工 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显 著不同 。”这些不同的特征表现为 :(1)一个国家经 济越落后 , 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往往越缺乏连续性 , 从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井喷 式突然启动 ;(2)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 , 其工业 化进程中对大工 厂和大企业的 强调也就越明显 ; (3)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 消费资料的生产 ;(4)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人们 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沉重 ;(5)一个国家经济越落 后 , 其工业所需资本的筹集越 集权化和带有 强制 性 ;(6)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其工业化中农业的 发展越抑制 , 发展相对缓慢 。
加社会财富 , 并使各个国家获益 。 这也是斯密绝对 优势论的基本含义 。 但斯密的理论忽视了现实生 活中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一项生产上的绝对优 势 , 而这就意味着这类型的国家无法参与到国际贸 易和分工中 。 因此 , 李嘉图(1817)在继承斯密分工 理论的基础上 ,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 推 导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 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 而不是绝对差异[ 2] 。 即使 一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 而 另一个国家在生产每一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 , 只要 它们的相对优势有所差异 , 它们就可以从分工中获 得利益 , 即“两优取其重 , 两劣取其轻”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反映了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的规律 , 从 理论上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基础 。但与斯密的绝对 优势理论相似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以单一 的 、同质的劳动要素为假定条件的 , 即劳动是惟一 的生产要素 , 产生比较优势只能是各国劳动生产率 上的不同 。那么在多要素的经济条件中 , 产生比较 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 ? 这显然是以上两个理论所 无法 回 答 的 。 因 此 , 瑞 典 学 者 赫 克 歇 尔 (Elif H eckscher)和经济学家俄林(Ber til B .Ohli n)完善 了传统优势理论 , 先后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1 919)和《地 区贸 易与 国际 贸易》(19 33)中 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 H -O 模型)。 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对比较优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从每个国家 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 , 阐释了比较成 本的差异现象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生产要素分 为劳动 、土地 、资本和技术等种类 , 并指出导致国别 间生产成本差异的因素来自两方面 :一是各国生产
收稿日期 :2009- 03 - 29 作者简介 :方 忠(1979 -), 男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9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6 月
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 , 而这种差异进而导致要 素价格的差异 ;二是不同商品需要不同比例的生产 要素组合来生产 , 而在同一个生产函数中使用要素 的比例主要是取决于要素的价格比 。因此 , 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国别间差别在 本质上是来源于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 , 而成本上的 差异则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差异 , 由此便产生了互利 贸易 。因此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要素禀赋差 异是国际分工的依据 。其逻辑思路可用图 1 来 表述 。
2009 年第 2 期
中国矿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Chi na U ni versi ty of M inin g & Technology(Soci al Sci ences)
2009 年 6 月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方 忠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007)
图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来 说明比较优势的形成 , 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 优势理论 , 使理论更加贴近了实际 , 现代国际分工 格局基本上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判断[ 3] 。
古典贸易理论通过论述各国之间存在着优势 差异 , 来阐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动机 , 指出各个国 家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 对于当前 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 由于存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劣 势 , 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 这就造成 国际贸易格局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产品 , 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 ;发达国家则相反 。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中 ,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 造 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 , 发达国家始 终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 , 严格来说古典贸易理论并 不是针对落后国家的发展理论 , 而是服务于先发国 家 。 如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学说就服务于当时处于 先进地位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 为当时处于上升 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 了理论依据 。因此 , 如果从古典贸易理论上来寻找 后发优势理论的源泉 , 显然还缺乏逻辑上的联系 。
2009 年第 2 期 方 忠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91
行明确界定 , 只是做了相关阐述 。 大致归纳为如下 几方面 :一是相对落后会造成紧张状态 。格申克龙 指出 , 落后国家所处的紧张状态会激起国民要求工 业化的强烈愿望 , 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这种紧 张激发制度创新 , 并促进以本地适当的替代物填补 先决条件的缺乏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格申克 龙指出 , 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 后发国 家可以 、也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 , 以达 到相同的或相近的工业化结果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 的技术 、设备和资金 。格申克龙指出 , 引进技术是 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要 素 。 通过引进技术 , 后进国家可以节约大量科研费 用与时间 , 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 。 对此观点 , 纳尔逊等人认为一个后发国技术水平的 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成正的线性 比例[ 5] , 即技术差距越大 , 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速 度就越快 , 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 , 经济发展越迅速 。 而且虽然后发国技术革新速度很快 , 但与先发国之 间始终保持着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6] 。
一 、 理论溯源 :从比较优势到后发优势
目前 , 学术界普遍认为 后发优势理 论是源于 16 世纪的古典贸易理论及 20 世纪的新古典贸易 理论 , 这主要是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观点 , 即在经济发展中 , 各个国家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 。 这里面主要涉及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李 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和刘易斯的进口替代理论 。
因此 ,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 影响发展的进程 , 相对落后程度越高 , 其后的增长 速度就越快 。 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 落 后 的 “ 后 发 优 势 ” (advantage o f backw ardness)[ 4] ① 。 格申克龙并没对后发优势进
① 也有学者把 Backw ardness 界定 为“ 落 后性” 、“ 后进 性” 、 “ 后起性” 。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假说为后发优势论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但其当时的研究对象是比英国 工业化时间较晚 、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欧洲国家的工 业化进程 , 这就造成他把后发优势仅仅归纳为利用 外在的技术 、劳动和资本的可能 , 认为后进国家通 过技术模仿可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别 , 甚至实现 “赶超” 。 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现实中先进国家与 后进国家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上 , 更多是表现 在社会 、制度乃至文化方面上 。因此 , 美国经济学 家列维(M .levy )从现代化理 论角度 , 进一步分析 了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上的 异同 , 指出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与早发外生型现 代化的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 7] 。 而且列维从现代 化的角度出发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具体化 , 归 纳为如下五点 :一是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 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 多 ;二是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 计划 、技术 、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三是 后发国可以跳跃先发国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 , 特别 是在技术方面 ;四是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 到较高程度 , 这可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 定的预测 ;五是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 国提供帮助 。当然 , 列维也指出后进国家要实现先 进国家的现代化 , 必须处理好三个战略问题 :一是 控制结构问题 ;二是资本积累问题 ;三是两种心态 问题 。否则只会陷入后发劣势境地 。
济发展战略 。 虽然李斯特没有专门研究落后国家 所具有的“后发优势” , 但他所提出的在经济发展的 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制度安排的观点 , 在一定意义 上给落后国家通过不同的政策来实现由劣势向优 势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 而且李斯特通过创立生 产力理论 , 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建议 , 便于 当时工业落后的德国尽早赶上工业发展早的英国 。 例如 , 他主张实行专利政策 , 保护科学技术的发明 创造 ;主张从国外吸收先进的技术 、学习经营管理 方法等等 。在客观上 , 李斯特提出的这些建议隐含 着落后国家在技术上 、制度上具有后发优势 。但长 期以来 , 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后 发优势战略思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掘 , 一直到格 申克龙(G erschenkro)首次提出“后发优势说”[ 4] 。
摘 要 :长期以来 , 后发优势研究一直是理论 界研究 热点之一 。 本文结 合世界经 济发展 历程的 背景 , 从后 发优势理论溯源 、发展脉络和理论拓展三个方面 对国外后发优势 研究进行梳 理和回 顾 , 探 讨研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以期为以后关于后发优势研究者提供新的 参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