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发展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

中国发展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

后发国家的两难选择:解读“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辩论代新宇,上海财经大学公管实验班,学号:2010116328摘要:根据作者的分析,就关注的重心来看,“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其实可以看作是“技术”与“制度”的争论,再进一步就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们则是“理性抉择”与“路径依赖”的争论,最后若就改革的手段考察,则它们也是“渐进改革”与“震荡疗法”的争论。

尽管这两种理论思路早已浮现,但直到杨小凯与林毅夫的辩论,才开始直接而明确的理论对话。

对于上述的讨论,林毅夫认为自己是坚持“理性人假设”的,但实际上他在论证中却隐含了“仁慈政府”的预设,他为“后发优势”所做的辩护也因此存在严重缺陷。

杨小凯的出发点则是“路径依赖”,但若追本溯源,其基本的思路也还是理性抉择,不过因为短视近利而身陷落后体制之中。

此外,双方讨论过程中存在共同的问题是:虽各自援引有利的案例,却缺少系统的实证研究。

但简单任意的选用事例,并无法为其论证提供可靠、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理性抉择路径依赖渐进震荡疗法一、问题缘起:中国发展模式与杨、林“后发辩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时被视作“中国奇迹”,也因此得到了举世学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了,而俄罗斯或其他国家没有?尤其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否持续下去?凡此,均为学者不断思索、探讨的主题,其中杨小凯教授与林毅夫教授二十一世纪初的那场辩论,更是这个讨论的高潮。

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因此低成本、迅速地实现飞跃发展。

反之,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若只靠模仿技术而不参考发达国家的制度,即便短期内经济可能有所增长,但不易维持长期而持续的发展。

在继续我们的讨论之前,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在这场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

“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1这种体制被广泛认为不能为中国带来发展,这是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因。

改革的核心是经济制度改革先行,暂缓政治制度改革,实施一种后来被视作是“渐进式改革”(gradualism)的路径。

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一种渐进式,即从之前的“计划单轨”到“计划与市场双轨”,再到“市场单轨”。

2通过保证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减少改革阻1引自维基百科“计划经济”词条。

来源:/wiki/计划经济。

2可参考林毅夫. 2003.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2(4):989-1004;同时可参考林毅夫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整理稿,来源:/view.php?id=809力,实现较为平稳的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研究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帮助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

3例如,乡镇企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1987年乡镇企业的出口比重由11%上升到1993年的35%;到1994年,雇佣的劳动力则达到1.2亿,超过了国有企业的1.1亿。

5基于乡镇企业的成绩,Oi (1992)、Jin,Qian and Weingast (2000) 强调了“财政包干制”对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意义。

6也因此,当1994年“分税制”实施之后,乡镇企业便迅速淡出舞台;地方政府转而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经济,“土地财政”成为讨论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的核心。

在这两个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活动中,政府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经济活动,扮演推动发展的火车头角色。

二、论证核心:“技术”或“制度”?“后发优势”观点的理论源起,可以追溯到俄裔美籍的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

7他强调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来推动工业化。

8林毅夫的论证也延续了这一观点。

9相反的,“后发劣势”观点认为制度才是决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

10Olson (1982) 认为这是对“对后进者的诅咒”(curse to the latecomer)。

11后发国家容易模仿技术而非制度,初期的成功却给后期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很难维持持续的增长。

12杨小凯将这样的思路意译为“后发劣势”。

13他认为,经济转轨中的“双轨制”对宪政转轨造成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了这种“平顺转型”的短期好处。

143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2010)中强调“县域竞争”的作用。

4林毅夫. 2003.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2(4): 989-1004.5同上。

6转引自周黎安. 2004.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 经济研究6: 33-40.7Gerschenkron, Alexander.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s.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8此处转引自:方忠. 2009.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89-93.9林毅夫. 2003.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2(4): 989-1004.10请参考Olson, Mancur (1982),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Rigidi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ancur.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Sachs, J., 胡永泰, 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经济学(季刊) 2(4): 961-988. 与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回应." 经济学(季刊) 2(4): 1005-1008.11Olson, Mancur (1982),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2Sachs, J., 胡永泰, 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经济学(季刊) 2(4): 961-988.13杨小凯2000年在北京的演讲后被发表在新财经上。

杨小凯. 2004. "后发劣势." 新财经, 8:120-122。

14Sachs, J., 胡永泰, 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经济学(季刊) 2(4): 961-988. 页983。

杨小凯进一步解释,经济发展是制度的产物,由于落后国家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模仿的空间很大。

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而不是参考题目的制度,就很难取得发达国家在特定制度之下才能取得的经济成就。

由于改革制度总触犯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因此,对落后国家而言,总是移植技术容易,而仿效制度困难。

这种单凭技术模仿会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经济发展,但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长期发展失败。

15比如清朝洋务运动的失败、前苏联转型的困境等。

他如此论证:苏联20 世纪30 年代却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它同时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

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

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致死。

——杨小凯(2004)16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

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

但是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

最有趣的是,洋务运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杨小凯(2004)17因此,杨小凯认为,双轨制会制度化“国家机会主义”,因为“政府同时是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仲裁者和参与者。

”18而企业则会群起寻求“政策租金”,这样的片面模仿技术,而忽视“游戏规则”,延误“宪政转轨”,将会可能导致激励扭曲,资源误置,斵丧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

针对杨小凯的论点,林毅夫不久后就做出回应。

他认为后发国家在技术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加速后发国家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快。

19他认为“以私人所有权为基础、以自由民主为本质的宪政民主体制,”20既不是后发国家追上发达国家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他认为所谓的“宪政体制”,通常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调整适应而来(这是所谓的“制度内生”)观点。

换言之,后发国家可以不靠采纳先进国家的制度,也可能超越英美的发展水平。

过渡时期的制度,既然不一定会使国家15Sachs, J., 胡永泰, 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经济学(季刊) 2(4): 961-988.16杨小凯. 2004. "后发劣势." 新财经, 8: 120-122。

页121。

17同上。

页121-122。

18Sachs, J., 胡永泰, 杨小凯. 200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经济学(季刊) 2(4): 961-988. 页962。

19林毅夫. 2003.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2(4): 989-1004.页991-992。

20此语引自韦森对杨林辩论的评论,参考韦森. 经济学如诗. 上海: 上海人民, 2003。

页287。

机会主义制度化,万一不幸如此,也可以通过发展本身而逐步改善。

21追根究底,林毅夫认为,世间不存在某一个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最优制度,一个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制度:因此,制度是内生的,与这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