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一、成熟势力说(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

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评价:优点: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强调客观与实证,主张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绝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同时也也有助于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

缺点: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新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斯金纳2.主要观点:(1)学习有两种模式,应答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操作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

斯金纳认为,一个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

(3)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能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用以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进而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教育价值:(1)程序教学: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造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缺乏塑造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由于所有行为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预期的行为。

4.评价:优点:(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

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

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

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

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他提出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对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教育心理学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⑤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缺点:(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

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

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

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

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

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这是一种机械主义的、生物学的观点。

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

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三、社会学习论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

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

(一)代表人物:班杜拉(二)主要观点:1.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认知和其它个人因素)和环境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起作用的,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

三个决定因素的相对影响,会因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而不同。

2.观察学习及其过程: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就是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而学习者通过对别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观察所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个过程。

3.自我强化:是当个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4.自能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三)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要意识到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作用,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

另外,个人自我效能预期的强度决定了他面临困难情境时的态度,如果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话,就会产生焦虑和逃避行为,而如果他判断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学习。

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归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体验或他人的成功获得对自我的感知和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树立成功的信心。

(四)评价:优点:区别于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行为、认知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1.突出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2.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验对象,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3.强调人的自我效能感,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一影响因素。

不足:1.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2.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部心理结构等因素没做研究,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五)总结部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评析:1.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的评析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传统的反抗。

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延续,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

(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

如反对体罚,从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等。

不足之处:(1)首先,由于华生否认意识——确切地讲,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把心理归结为肌肉、腺体的活动,甚至把高级心理过程也归纳为含蓄的习惯反应一类,这就把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化、庸俗化了。

(2)其次,华生强调客观的、实证的、可重复的经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

(3)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面发展为教育万能沦,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否认了遗传的重要性,又否认儿童主观状况对发展的影响,夸大了教育、环境的功能。

2.对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评析(1)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有机体的操作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所组成,一个操作的发生(反应),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于是,再次发生的强度(概率)就增加。

在这个基础上,斯金纳又提出了“强化程序表”,揭示山不同特点的强化对行为的不同影响和不同效果。

此外,斯会纳指出影响有机体行为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现存环境,还包括历史环境和遗传环境。

于是,斯金纳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变得更精细、更符合行为的真实性。

对于心理的内部过程,他承认其存在,也承认这些东西应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他不仅想描述行为,更在于想控制行为。

不足:他认为内部的心理过程(私有事件)与外显行为(公开事件)具有同样的维度,心理过程是行为本身的一部分。

他把反映客观事物的心理映像与客观事物本身混同了起来,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制造了混乱。

3.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评析1.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

班杜拉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研究学习问题,指出观察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的学习理论重个人轻社会的理论倾向。

使学习理论更加贴近儿童的真实的学习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