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摘要】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的教育评价在西周时就有了雏形。
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
经过“八年研究”,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此份报告标志着"教育评估"的诞生。
后来又经过孕育期和发展期的研究,形成了四种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以及应答评价模式。
期间泰勒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理论进展过程,分析并评价著名的四种模式及我国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总结并从中得出启示。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泰勒一、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一)八年研究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
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 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
同时,当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教育。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在P·E·A 会长艾钦的领导下,从1933年开始历经八年,于1940年完成,史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目标。
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被全美采用,并很快传遍西欧各国,甚至前苏联。
(三)教育评价模式泰勒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居指导地位近三十年。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教育评估经历了专业化运动,它进一步可分为两个时期:(1)酝酿期。
约从1957年到1972年,也称为泰勒模式的批判期。
这一时期,泰勒理论在教育评估中的传统地位被动摇。
从1957年起,约经过十年的徘徊,到1966年,斯坦费尔比姆(L.D.Stufflebeam)首创CIPP 模型,此后,各种不同于泰勒的评估理论相继问世。
(2)发展期。
从1973年至今。
这一时期教育评估作为专业领域已经确立,各种评估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所谓模式,乃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论或程序,可以说,它是从具体的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规范性的评价程序。
以上便是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过程,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波折和成绩,正是由于在这段过程中,那么多的前辈的辛勤研究,才有了今天的广泛运用的四大教育评价模式!二、国外主要的教育评价模式目前教育评价模式已经有几十种之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目标评价模式又称“泰勒模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早期的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提出的。
此模式是从预定教育目标出发,对学生是否达到顶定的目标进行评定,是一个单项封闭系统。
评价的方法涉及如下阶段:①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并进行分类;②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加以定义和表述;③构建使学生内部产生预期行为的情境;④选择或编制测定技术;⑤设计取得记录的途径,选择评价方式;⑥决定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⑦修改方案,重新执行方案,如此循环。
泰勒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以行为目标为中心;②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具有计划性;③用行为术语表述目标,具有可操作性;④从目标出发指导实施,以目标为依据,测定学生的成绩并将其与目标相对照,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修改目标,简单易行。
缺点表现在:①过分强调目标评价,对目标的合理性以及目标外的效果考虑较少;②没有对目标自身进行评价;③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④目标的确定多从教育管理者出发,以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情感、兴趣的发展有所忽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二)CIPP模式CIPP理论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目标达到程度,重在强调管理过程和向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决定。
这一过程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产品评价(Product evaluation)组成的(CIPP分别是这四种评价的第一个字母)。
背景评价为预期结果的决策提供信息,它主要包括描述教育目标,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适当性和可行性;输人评价就是条件评价,为预期方法的决策提供信息,实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过程评价是对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计划和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即方案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价,为补救方法的决策提供信息;成果评价就是目标评价,对教育实施过程的结果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也即终结性评价,为最终目标的决策提供信息。
它主要是测量结果,并给予解释和价值分析。
CIPP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背景评价有利于目标的选择,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体系更完整;②输入评价有利于目标的确定,使评价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和可行性;③过程评价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为方案的修改提供依据,及时补救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使之顺利达到目标。
CIPP模式的缺点表现在:①评价步骤繁多,技术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有专家参加,制约了评价人员作用的发挥;②评价者主要是决策者,无形中就扩大了决策者的权力;③四类评价都在为决策服务,因而评价缺乏完全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三)目标游离模式目标游离模式(Goal Free)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家斯克里芬(M.Scriven)为代表。
该模式是不受预定目的影响的自由评价模式,其理论基础在于它认为实际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效应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效应”,或者叫“负效应”、“第二效应”或“相反效应”,这种非预期效应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它对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模式把教育目标与评价活动分离开了,故称为目标游离模式。
该评价模式的可取之处是突破了目标的限制,评价的依据、准绳不是方案制定者的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的实际成效。
目标游离模式的不足是:如果评估组织中的各个评估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就会给评估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应答模式应答评价模式(Responsive Evaluation)于1973年由斯塔克(R.E.stake)率先提出,后由他人发展形成。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不应迎合部分人的胃口而只提供有利的信息,也不应该认为只有外部权威所关心的问题才值得讨论” 斯塔克指出实施是动态的,而前提与结果是相对稳定的。
该模式在选择人们所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强调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发散性。
应答评价模式的合理之处在于评价目标反映了与被评价者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评价方法强调自然条件下的观察、访谈和定性描述等,但也不否定测验,促进了定性与定量结合,能有效地作出价值判断,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应答评价模式因其评价设计和实施的复杂性,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许多评价者望而却步;其次,由于它注重参与评价的人的主观认识,忽视客观存在对评价结果的制约,因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国内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
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贡士”制,即诸侯选拔学习优秀者向天子进贡。
西汉时有所谓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则有“科举制” 。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它被国外学者称为civil-service examination,并被认为是最早的测验制度。
废科举、兴学堂后,我国教育评价还是只有测验这一方面。
可以了解到,我国真正开展教育评价工作起步很晚。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评价工作者在引进、吸收、消化外国有关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本国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逻辑学和现代数学,参考了过去传统的做法,探讨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属性,使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
现介绍几种比较有特色的评价模式。
四、国内主要的教育评价模式(一)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以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中心,充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而构成的一种教育评价范式。
“教育型”表明这种评价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教育,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受到教育,从而自觉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与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目标调控”反映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过程和手段。
“目标”是评价的基础,即评价全过程都要以目标为参照标准,体现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评价目标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在人身心发展中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统一性下重视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