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

历史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地图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
新课学习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
(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1、使用技术:多媒体、ppt课件:插放音乐、影视视频资料、动态地图、历史人物图片、历史表格等。
2、在导入环节插播《三国演义》片头曲,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在新授环节使用地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式》图,学习官渡之战背景;播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视频片段,增强教学的主观性;动态地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增强空间概念;人物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表格的使用是基础知识梳理条理清晰,宜于学生的掌握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
新课学习
合作探究,
过渡衔接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
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
曹操诗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目。
结合地图分析,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辨析认识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依据内容概括总结:(或者歌谣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生总结
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练习巩固
(四)反馈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
套有梯度的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完成,提高课堂效率,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情况。
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
课件动态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深化认识
4、人物
多媒体展示诸葛亮、曹操人物头像
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了解认识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课件展示地图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
新课学习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
(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官渡之战》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
(3)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境导入ﻫ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历史信息化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王彬
电话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邮件
单位
甘州区靖安乡中心学校
教学设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