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与资源整合
• 日本:
– 工人技能的发展 – 工人技能与制造技术的发展
英国的行会控制
• 英国工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 没有通过对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的管理协调来实 现创新性的投资战略和速度经济。 – 由于缺乏能够实现对车间现场进行控制的管理 结构,英国的管理者不得不将车间现场的控制 交给了行会控制。
• 实质:行会控制(craft control)取代
• •
行会控制的特征
• 年长的工人控制车间工人的技能培养 • 行会实现了对车间生产的自主权 • 工人贵族的出现以及工人贵族制度对年轻工人的 • • • •
影响 专门技能的供应相对较为丰富 企业倾向于在技能供应丰富的地方投资 降低了英国企业的固定成本 曾经使英国企业有国际竞争力——熟练工人替代 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上的投资
日本的柔性大规模生产
• 对美国的挑战
– 制造技术 – 柔性生产
• 原因:
– 技能被结合进生产过程 – 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
• 管理控制与日本的技能发展体系
– 技能发展-多技能员工 – 技能改进-生产工艺改进 – 管理控制下的技能发展
劳动力供应的特征与组织的创新组织形式
• 美国硅谷的雇员流动模式以及雇员的来源特征
技术的变革
知识的发展
员工素质的提高
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组织管理方面的新的思想
引 导
核心能力(核心刚性)的四个方面
知识和技能系统
价值系统
技术系统
管理系统
雇佣生命周期中的阶段
选择 贡献和成长 得到认可 加入
稳定期 智慧转移 分离
策略性管理伙伴关系是(必然是) 人力资源对组织成功的独特贡献
世界银行的模型
得了认知上的合法性 • 是一个成型的过程
-需要与新的范式相一致的制度安排 (arrangement)来强化新的观念和模式
英国、美国、日本的管理控制与员 工技能发展
• 英国:
– 手工业的工匠-特殊技术工人(行会工头)-工党
• 美国:
– 标准化大生产-科学管理下的工人-工厂管理层-蓝 领工人 – 目前美国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I.
“去制度化” 新参与者 的加入 参与者地 位的上升 制度性的 企业家精神
“前制度化” 自主独立的创 新 高度的技术可 实行性相配合
“再制度化” 认知的合 法性和合理 化
扩散阶段 提高新专业论 述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 实际的合法性
理论化 确定组织一般 性失灵 对抽象出路的 合理化 道德与实际操 作的认受性
– 大量处于科研前沿的博士生和硕士的供应 – 快速的流动 – 与世界最好大学的紧密的知识联系 美国组织的创新模式
– 保证足够的研究冗余 – 保证知识的多样性和前沿性 – 保证对动态技术变化的把握获得技术发展的机会之窗
•
– 保证对流动性的高生产率的战略性资源的整合 能力(什么最贵,什么最难把握,不确定性最 大,成也是其败也是其?)
态度两极分化 焦虑增加,动力减少 漏洞百出 加班加点 陈渣泛起 生产率下降
状态
有效时间 闲谈
私事
改革前 改革中 改革后
4.8 1.2 4.8
1.5 3.2 1.5
1.7 1.8 1.7
案例讨论与小组练习
• 一个高技术企业老总
• • •
的理想 他的担心? 他的为难? 如果你是他,该如何 做?
• 这个高技术企业分公
组织变革管理与战略资源整合
•变革及变革管理的核心 •战略性资源的整合与组织力
•讲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沈群红 副教授 企业管理博士
他们如是说
马歇尔的至理名言
知识和组织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知识提高生产率,而组
织则有助于知识
彼得· 德鲁克
管理使得知识更为有效
群众:
有效的领导就是让每个人都活得精彩!活得有担当!
– 劳动节约型技术 – 对技能的替代
• 后果:
– – – – – 实现了管理控制,打击了行会控制 将工人的自主技能发展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 蓝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不合作) 工人的供应问题被解决(简单技能) 实现了领取薪水的专业人员与蓝领工人之间的分工 • 工程师的大量发展 –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掌握招聘/培训/配置/薪酬等 –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工程-商学院) – 技能开发的社会化(大学的发展)
制度化与范式
制度化 组织的制度化过程即是组织或个人不断地接受、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 式、做法或 “社会事实”的过程。 制度化的机制 模仿机制(mimetic processes) 即面临不确定的环境时,组织会模仿相同领域内的佼佼者(主要以合 法性和成功作为尺度来衡量); 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 pressures) 强制性的机制 制度化的基础(道格拉斯): 制度不能建立在功利性或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利益会有变化,不稳定、多 变。 制度必须建立在人们都能接受的基本的理念规范之上,而这种理念规范常 常是隐含在自然或超自然的世界中。 范式在制度化中的作用
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痛苦和艰难。
• 问题不在于我们害怕变革或我们喜欢旧的生活方式,
我们害怕的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那是一种很 像空中飞人在两个吊杠之间的状态。那是当利纳斯 的毯子正在烘干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住。
马里林·弗古森(美国未来学家)
中间地带的六种危险(海龟-土鳖
三大回合)
创建共同的需要(为什么要变革?) 描绘愿景(当我们完成变革时,会怎么样?)
激励承担和投入(还需要谁参与进来?)
修改体系和结构(怎样使变革制度化?) 监控变革过程(怎样对变革进行衡量) 使变革持续下去(怎样使变革开始并持续到最后?)
补 充
预期突变 有关社会 有关技术 有关规章制度
组织变革下的战略定位与组织力
战略目标
正确而高效的组织行动 组织层面的协调 组织核心胜任
员工层面的正确行为
能力 知识 经验 态度 价值 认同
组织知识动态演进模型
战略资源整合:从人到众
——新木桶理论
结构与愿景的关系
愿 景 结 构
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结构分散了产品与服务的责任与资源
赋予基层员工更多的责任
•
方体表面 机会:10的18次方分 子1 假设:每秒1次
•
• •
戏者 涂有颜色的鲁贝克立 方体表面 机会:120 假设:每秒1次
• 耗时:1260亿年
• 耗时:2分钟
一个问题:
• 为什么美国德国的跨国公司更加容易建立
集成的全球研发-生产网络? • 为什么世界财富500大中,很少英国的公 司? • 决定三星不断成长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变革的发生
危机-预期突变
去制度化
跳出范式思考
破旧的过程(放弃原有范式、规范的过程)
如何去制度化
危机事件的利用 新理念的引入 新参与者的加入(海龟的进入-空降兵的作用) 参与者地位的上升 制度性的企业家精神
前制度化
自主的独立的创新 高度的技术可实行性相配合
了管理控制(managerial control)
英国行会控制的起源
• 不是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 • 而是私人企业的意愿,缺乏管理和财政方面的
•
资源,在彼此没有规则的竞争中放弃对车间一 线的组织 缺乏协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组织能力,将 协调交给给工头 劳动力的大量供应 车间一线依靠熟练技术工人来操作破旧不堪的 机器,使得雇主依赖于熟练工人来招聘、训练、 管理和安置工人
什么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学习的加速度
经济变成了网络体系,并由变化速率和学习速率的加速度所
推动,它所创立的是一个网络社会,在此社会中处理和应用 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以及强化学习的关系,决定了个人和企业
的社会经济地位。
竞争力的公式
知识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效益——新经济的本质 知识复用的速度 知识折旧的速度
高终端国际专家
贡献
挑战来源于吸引高 端人才加入并激励 他们能在组织中停 留适当的一段时 间——通常是一个 很短的时期。
加入
• 对您的启示? • 对您所在部门的员工的启示?
高商业影响
低商业影响
低人才稀缺/成本
12/3/2007
高人才稀缺/成本
9
管理变革
• Dave Ulrich 的变革模型
领导变革(谁负责变革?)
(中国银行自己的实践)
理论化
• 确定组织普遍性失灵
• 对抽象的出路的合理化 • 道德与实际操作的合法性
– 建立新的制度化的理性基础 – 与普遍的共识一致,以确立其合法性
扩散
提高新专业论述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实际的合法性
再制度化
• 认知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 新的范式建立 • 并得到员工普遍的认知上的认同,从而获
• 管理者的方法是限制选择,而领导者对待长期问题
则力图拓展新的思路,并开启人们新的选择空间.
组织变革中的力量对比
组织发展变革中的动力
均衡
组织发展变革中的阻力
来自个人方面的阻力 注意力和保持力的选择 习惯 依赖性 担心不熟悉的情况 经济原因 守旧和人的安全感 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 对权力的影响的威胁 组织结构 资源的限制 组织之间的协议
多数中层经理总是事后批评员工
提高生产力以削减成本
公司庞大的员工数量使得公司花销巨大,且他们还不时 地发起新的昂贵的程序和计划
加快 工作进程
各部门之间相互孤立,互不沟通,使一切进展变慢
科特:《变革》,第111页
变革基本过程(当范式发生改变之后)
否定 抵制 接纳 投入
中间地带
• 组织变革失败的原因:高层管理者大大低估了变革
• 管理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