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 &
! ' ( * + ,-$ ' +$ ' + . , + * / 0 ( 1$ ' + 2 + 3( 4 5! ' ( , ( 0 * + , / 3 * / 0 3. 67 ( , 8 / 3 *9 ' /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2 & 0 3 (' 4 . $ 05 % 3 0 ( ! ) 6" 5 $ 07 / 8 + 3 0 / . + &5 1 + / ( 4 ' 1 3 + . % ' /' 4# $ % & ' ( ' $ % * + &5 $ 0 3 0 ( 9 ) :" 5 $ 0; % $= / % . 4? 0 . + $ ( % * + &@ 1 % . % * % ( 3 A 8 0 ' & ' % * + &@ 1 % . % * % ( 3 < >' ) > < + / 8@ + % . + &@ 1 % . % * % ( 3 ! : ) B" 5 $ 0; % $= / % . 4# 1 + * . % * + &? + . 0 1 % + & % ( 3 C % + & 0 * . % * + &? + . 0 1 % + & % ( 3 < >' + / 8; % ( . ' 1 % * + &? + . 0 1 % + & % ( 3 ! D ! ' ( * + ,; 7 ( , 8 / 3 *9 ' / 1 . 3 . ' < + + 1 / ( 4 / 3 2( 4 5> + ? + , @ ( 0 ' A 39 ' / 1 . 3 . ' ) ) : = ) : 6 9 !" 5 $ 0E 0 & + . % ' / ( $ % 0 . F 0 0 /? + 1 G % ( .# $ % & ' ( ' $ / 8; 0 0 & % + / % ( 3 )2 ) >+ < . $ 0H G & + / + . % I 0? 0 . $ ' 8 (' 4# & 0 J $ + / ' I+ / 8K 0 / % / 6 9 ) 6" 5 $ 0L 0 ( . 0 1 /? + 1 G % ( . ( M= / 8 0 1 ( . + / 8 % / 4 . $ 0E 0 & + . % ' / ( $ % 0 . F 0 0 / <' )2 ? + 1 G % ( .# $ % & ' ( ' $ / 8; 0 0 & % + / % ( 3 6 N ) >+ < :" 5 $ 0E 0 & + . % ' / ( $ % 0 . F 0 0 /? + 1 G % ( .# $ % & ' ( ' $ / 87 0 0 1 2 + * $ M ( )2 ) >+ . $ 0H G & + / + . % I 0? 0 . $ ' 8 (' 4H / 0 & (+ / 8K 0 / % / : 6 # $ % & ' ( ' $ ) < ) > B" 5 $ 0L 0 ( . 0 1 /? + 1 G % ( . ( M= / 8 0 1 ( . + / 8 % / 4 . $ 0E 0 & + . % ' / ( $ % 0 . F 0 0 / <' )2 ? + 1 G % ( .# $ % & ' ( ' $ / 87 0 0 1 2 + * $ M (# $ % & ' ( ' $ O ) >+ ) > : 9" 5 $ 0E 0 + &E 0 & + . % ' / ( $ % 0 . F 0 0 /? + 1 G % ( .# $ % & ' ( ' $ / 8; 0 0 & % + / % ( 3 )2 ) >+ < : D O" 5 $ 0E 0 + &E 0 & + . % ' / ( $ % 0 . F 0 0 /? + 1 G % ( .# $ % & ' ( ' $ / 8 )2 ) >+ 7 0 0 1 2 + * $ M (# $ % & ' ( ' $ B B )>
目录
!
目 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 一 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 二 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 # 三 形而上学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 $ 四 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 " 一 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解释 路线 % " &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理解 % 三 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和列宁的解释 路线 # %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 理解 # ' $ 五 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真实关系 # ( 六 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关系 (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 " ) 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 ) 一 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 从本体论认识现实 的道路 " ( 二 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 $ 三 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 后现代 ' ' 四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 ' $ 二 历史规律的形成及其特征 % * #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代特点 % * & 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 ( 五 历史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十四章 主体性问题与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 $ ! % $ ! 一 近代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及其基本建制 % $ ( 二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原则与主体性问题 # ) ) 三 资本 现代社会的本质根据 共谋 关系 # ) % 四 资本与形而上学的 # ) " 五 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 ) * 六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 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十五章 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核心 # ! # # ! #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 ! ' 二 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 % )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 % ' 四 资本批判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 第十六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发展 # # ! # # ! 一 自由与必然 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性和永恒性矛盾 # # ' 二 人类解放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 ( ! 三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 ( ' 四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历程 # " ) 五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索 引 # " " 主要参考文献 # ' # 后 记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第四章 实践 现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体 * # # 一 本体论的存在及其意义 * 实践转向 * ' 二 本体论的 ) 三 实践活动的矛盾特征和运行机制 & ' 四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 ! 五 斯大林与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 第五章 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 * 有生命的个人 与 现实的个人 $ * 一 ! ) ! 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 #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人 与 人生产社会 ! ) * 四 ! ) $ 五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 ! ! # 六 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第六章 辩证法的实践基础 ! ! ' ! ! ' 一 概念辩证法 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实践转向 与 合理形态 辩证法的建构 ! % " 二 辩证法的 ! # ! 三 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 ! # " 四 人的存在与实践的内在矛盾 ! ( ) 五 批判的辩证法与本体论的思想内涵 第七章 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 ! ( $ ! " ) 一 本体论的内在矛盾与辩证法 ! " % 二 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史 合理形态 的辩证法 ! " * 三 本体论批判与 第八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 ' # ! ' #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 ' "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 ' & 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 * ! 四 意识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