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及其作品简介


所获荣誉:
※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 章司令勋位 ※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 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 艺术勋章 ※ 1993年,获美国乔治· 布什总统授与美国 总统自由勋章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 “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 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 的证明。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 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 获得“最佳大型普里茨克建筑学奖金”。 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 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 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 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 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华盛顿国家 艺术馆东馆
肯尼迪图书馆
北京香山饭店
法国卢浮宫 院内金字塔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 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 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 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 号。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 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 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 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 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 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 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 学 大 楼
主要作品概况:
※1976年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 顿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 苏苏州
建筑大师—— 贝聿铭
篇首语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 建筑反映的不只是 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 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 从一个建筑看世界, 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生平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 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 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 26日生于广州。10岁随父亲来到上 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 退休。
总结
贝聿铭是一个重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师,每个作 品均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环境特殊,尊重当地的文化 内涵,从而创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
谢谢观赏
贝 聿 铭 作 品
I
苏 州 博 物 馆
贝聿铭在建造这座现代建筑的同时,有意识的通 过博物馆设计将中国民族精神细微的表现出来。 在整个博物馆的外部,白墙灰顶不仅仅被视为苏 州城市建设使用的传统色系,而且暗示强调了园 林的重要程度。贝聿铭希望他设计的博物馆能够 促进和激励新一代的有关于中国特有的现代建筑 设计思潮。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 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 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 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 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 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 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 问题之一。 现以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贝聿铭的地域 性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与特征。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 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 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 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 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 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 流入下面的荷花池。贝氏建 筑师事务所的马涛说,在讲 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 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 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 沟泛满卮。”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 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 的名言。在新馆中,他借鉴 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 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 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 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 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 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 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 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 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 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 随着太阳移幻。
贝聿铭作品——— 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 别的是建 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 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 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 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 地上的天堂。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 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 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 间。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 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 系统设计。 借景与造园,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 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 美秀美术馆的的吊桥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 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 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 域是在一九四八年。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 夫和贝聿铭合作。在合作的十二年中,贝聿铭为 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 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 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 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 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 数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事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