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 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简答: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孟子认为,那些在政坛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

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学问高、能力强,而是体现在做人的修养、理想抱负、人格操守。

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坚守做人的准则,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这便是伟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无私”,认识到正义在己,从而坚贞不渝,不因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不为外力的阻碍而放弃,甚至可以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这种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长虹。

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

3、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珍视的。

但是,如果生命与正义不可两全,二者必须作出抉择的话,我们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义。

因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准则。

五、论述:1、简要论述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孔子首创仁学,孟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具体表现在: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认为,王道是重视道德教化非强权的政治观,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依靠仁德的感召力使天下来服,使百姓心悦诚服。

霸道是凭借实力的强权政治观,霸道就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刑罚压服百姓,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因而就会失去民心。

孟子认为,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制止兼并战争。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对于商汤、文武领导的推翻暴虐王朝的正义战争,孟子是支持和赞扬的。

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

孟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巧取豪夺,认为取之于民应有一个限度。

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主张关卡与市场只稽查不征税,开放水域、山林,以利人民。

什么是制民之产呢?就是国家分配给每家农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让他们吃穿自给自足,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有了土地,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

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轻则违法,重则造反。

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张兴办学校,加强教育。

兴办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引导人民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道德情操高尚,和谐安定的社会,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社会。

2、简要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答: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

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

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

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

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哲人。

当然,在我们今天来看,所谓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第三章期末命题及其标准答案一、单项选择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1)陆贾(2)司马迁(3)董仲舒(4)司马相如(标准答案:董仲舒)2、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1)汉高祖(2)汉文帝(3)汉景帝(4)汉武帝(标准答案:汉武帝)3、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1)孔子(2)孟子(3)墨子(4)老子(标准答案:孔子)4、朱熹是的集大成者。

(1)文学(2)史学(3)哲学(4)理学(标准答案:理学)5、在中国历史上是朱熹首次把《四书》编辑在一起,并予以集中注释。

《四书》是指:(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标准答案)(2)《诗经》、《礼记》、《春秋》、《大学》(3)《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老子》、《庄子》、《墨子》、《孙子》二、多项选择1、董仲舒先后担任过两个国王的相,一个贵盛,一个骄横,但他们都很尊敬董仲舒。

他们是:(1)吴王(2)赵王(3)齐王(4)江都王(5)胶西王(标准答案:江都王、胶西王)2、以下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涵的正确表述是:(1)对其他学派及其学说并未禁止(2)但在官学里只尊崇儒家学说(3)只有研究、传播儒家学说的人才会在政治上得到重用(4)既有对先秦儒家学说的继承、弘扬,也兼容杂糅了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阴阳家等)的合理成分。

(5)是为了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不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

(标准答案:前四条)3、在我们的教材上,专门提到了朱熹对南宋的两个名人的重大影响。

这两个名人是:(1)文天祥(2)辛弃疾(3)程颐(4)苏轼(4)(胡宏)(标准答案:文天祥、辛弃疾)4、以下名言,哪些是朱熹表达的:(1)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

(2)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3)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

(4)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标准答案:前四条)四、简答题:1、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此处的“罢黜”和“独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学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学中只以儒家为尊。

(40%)此处的“儒术”,已经是根据汉帝国长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学(40%)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转型(20%)。

2、董仲舒学说和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

(40%)第二、在阐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时,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从历史(纵向)和现实(横向)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中揭示汉朝健康发展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40%)第三、其学术、思想在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都深刻而系统。

但理想主义气息过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20%)3、朱熹是如何论述“民富”与“君富”的关系的。

(1)“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60%)(2)“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

”批判鞭挞那些为了满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员。

(40%)五、论述题:1、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民本主义情怀,请论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宋朝官无世守,民无常贱的社会格局。

(25%)(2)顶尖士大夫“得君行道”、“致君泽民”的需要。

(25%)(3)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统治阶级除了少数特别有良知、抱负的士大夫之外,从总体上来看恰恰特别蔑视底层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在以天下兴衰为己任的朱熹看来,这是宋朝的心腹之患。

(25%)(4)朱熹本人的出身和经历的影响(25%)2、民本主义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思想中有何鲜明体现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针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民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