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关于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
为摸清我县国有林场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县人大常委会第三调研组采取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走访林场部分干部职工、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国有黄竹岭林场和雨水岭林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改革调研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国有林场2个,即黄竹岭林场和雨水岭林场,均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属事业单位。
经营总面积6117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5513亩,商品林25607亩,活立木总蓄积18万立方米。
现有职工总数93人,其中在职73人,退休20人。
黄竹岭林场创办于1958年10月,林地总面积54599亩(其中4000亩在1994年由县政府划拨给海口罗牛山林场)。
所经营管理的50599亩土地中,生态公益林29549亩,其中中央重点公益林20310亩,省级重点公益林9239亩;商品林21000亩,其中橡胶197亩,槟榔726亩,加勒比松820亩,马占相思17682亩,桉树1575亩;其他农业用地50亩。
现下设6个管理作业队,共有职工46人,其中在职33人,退休13人。
2008年林场总收入72万元,其中土地租金28万元,槟榔出包收入4.5万元,林木采伐收入33.5万元,其他6万元。
支出情况为68万元,其中工资25万元,福利5万元,公用支出38万元,
包括购买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支付贷款利息、业务接待费等。
2008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0.8万元。
雨水岭林场创办于1958年,原是县公路林场,1965年改为屯昌县地方国营雨水岭林场。
现有林地经营面积1057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964亩,商品林4607亩。
现下设3个管理作业队,现有职工47人,其中在职40人,退休7人。
2008年林场总收入42万元,其中土地租金20万元,槟榔发包收入4万元,橡胶承包3.5万元,林木采伐14.5万元。
支出情况为40.8万元,其中工资14万元,福利3万元,办理养老保险20万元,办公经费1.2万元,防火费0.8万元,接待费0.7万元,生产费用1.1万元。
2008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0.7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国有林场作为我县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我县森林资源,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国有林场仍有一些历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不适应的情况逐渐显露以来,已经成为制约林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
(一)管理体制不顺。
我县2家国有林场目前属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即不是实实在在的事业单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单位,由此产生了很多实际问题。
第一,国有林场的事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其地处“生态脆弱地区”,承担着生态建设任务,故本
应该属公益性事业单位,而没有完全落实国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政策,给予的事业经费十分有限。
同时,林场在没有其他稳定收入的情况下,还要承担繁重的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任务、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等行政社会职能。
第二,挂着事业招牌的国有林场没有资格像国有企业那样可以停工、破产,只能靠举债维持,导致恶性循环。
第三,国有林场是所谓的事业单位,下岗职工不能像企业下岗职工一样办理下岗证,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更不能享受企业下岗职工创业的小额信贷资助,形成了社会的一个边缘群体和社会救济的“盲区”。
第四,人事管理、用工、分配制度未彻底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人事管理方面干部“终身制”、能上不能下等观念和意识助长了干部的惰性;劳动用工中不但因人设岗,人员配置不合理,而且受到编委“空岗卡”的限制等现象仍然存在;分配制度还没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固定工资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
我县2个国有林场地处乡镇边界偏远荒山地带,多年来,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林场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林场办公场所及职工房屋简陋,办公用房多建于七十年代前,危房多;目前仍有4个作业队不通公路,交通闭塞;有5个作业队202人(含家属)存在饮水难问题;交通工具仅1辆汽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林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热浪的大好形势下,国有林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死角,
据调查,其公路、饮水、通讯建设基本未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林场的硬件建设在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中将会更加落后。
(三)林场负担沉重,参与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退休人员比例大。
2个林场退休人员共有20人,占在职职工的27% 。
二是投保负担重、标准低。
2个林场的职工目前都是按企业标准缴费,属低水平参保。
雨水岭林场绝大部分职工虽参加了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但只缴费到2004年,近五年没有缴交(个别2005年后工作的缴到2008年);2个林场的职工在医疗保险方面只是参加了新农合。
三是债务负担重。
到2008年6月底止,县农行涉及黄竹岭林场和雨水岭林场历年贷款共有37笔,贷款本金余额1233.7万元,表外应收利息余额843.3万元;全部为1986--2001年期间贷款,主要采用国有林地和林木抵押,用途为植树造林和发展多种经营种植。
这些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了林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林场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四)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偏低,工资待遇差。
我县2个国有林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占在职人数的4%,高中文化程度的19人,占2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51人,占70%。
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所以观念滞后,因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他们不敢穷则思变,寻求其他经营门路,也没有技术和资金能力去开展多种经营项目。
林场职工工资普遍偏低,月平均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家庭生活困难。
(五)林地侵占行为时有发生,外部经营环境不优。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逐年加剧,加上我县农民普遍存在的“祖宗地”意识,林场周边农村不时出现侵占国有林地现象。
目前黄竹岭林场历年来累
计被占林地59块面积4779亩,雨水岭林场历年来累计被占林地37块2728亩,且大部分被占林地已经种上长期作物,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林地侵占现象影响了国有林场的正常生产秩序,也使林场发展空间逐渐缩小。
三、推进我县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近几年,国家林业局已经将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作为全国林业的重点工作,一些省市也相继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我县实际看,虽然多年来国有林场在木材生产、森林培育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国有林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深化我县国有林场改革已势在必行。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国有林场改革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机制,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资源优势,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争取尽快走出困境,谋求新的发展。
结合我县国有林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科学分类,就是根据国家公益林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地方公益林建设的规划布局,将生态区位重要、主要承担公益林培育管护任务,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划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将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主要从事商品林和其他产业经营,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划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
我县2个国有林场划定生态公益林35513亩,商品用材林25607亩,由于每个国有林场的公益林面积所占比例均接近60%,因此,建议改革全部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以发展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方式经营,以登山、休闲独特的山区景色、森林景观留住游客,并拟建森林中园林式高级住宅区。
凡确定为生态公益型的林场,由于林场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其机构设置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的要求是整合力量,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将林场内的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林政执法人员以及管护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所需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项造林、营林等生产性投入,按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纳入国家或地方项目投资计划。
(二)创新经营机制,改革内部管理,增强活力。
一是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及商品林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商品林“缺钱管、无人管”致使林地被周边农村蚕食侵占现象。
二是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运行机制。
所有岗位(含林场领导班子成员)全部采用竞争上岗,实行聘用制并建立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同岗同酬、按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