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9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9-0094-03摘 要 该文采用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方法,对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周围自然山水格局所构成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 空间句法 山水格局 利川市Abstract Top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urban space syntax. Contrast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in Shan-Shui situation of Lichuan in 1986, 1999 and 2009.Analyse the fi gure-ground relationship, and give a summary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Space syntax, Shanshui situation, Lichuan1 山水格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在城市选址及建设中都非常重视城市与城市周边的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城市发展与周边自然山水地貌相互影响的问题,而物质层面上的接触与碰撞必然导致精神层面上对城市景观审美的不同感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山水格局下的城市发展进程就存在两方面结果: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环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城市建设即成为自然山水景观的有益补充,自然山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城市风貌,对城市景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两者和谐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反之,如果城市发展脱离了周围自然山水的大环境,置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于不顾,甚至对城市的山水格局进行不利的改造与破坏,将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morphology)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中的定义为“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一个分支;有机体或其任何部分的组织结构(a branch of biology that deals with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Chen Xin Zhang Bin陈 鑫张 斌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Preliminary Study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Shanshui Situation by Topological Analysis: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以利川市为例In Lichuan for Example特征的交通网络构建为轴线图(Axial Map)[3],结合城市周围自然山水格局,分析其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4 利川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本文以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上的城市空间拓扑结构进行空间句法分析。

4.1 集成核(Integrator)分析集成核是拥有相对高集成度(集成度反映城市某一街道轴线空间相对其他轴线集聚与整合运动经济流的水平,它体现了某一街道空间对其他街道所具有的相对可达性、集成性与渗透性优势)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分布图区,可以是树状,也可能是环网状,反映城市社会活动密度,代表社会性最强的空间区域。

根据图1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在1986年与1999年两个时间段的全局集成核的最高部分(颜色最深部分)形态相似,都以东西向清江大道与南北向龙船大道为主轴,2009年全局集成核有明显扩大。

1986年的集成核为龙船大道—清江大道—丹桂园路—胜利大道构成的环。

1999年的集成核虽然和1986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南部清源大道的集成度已经接近集成核,而且以清江大道为轴向,城市东西两侧集·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 organism or any of its parts)”。

它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中城市的构成要素又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种,物质要素包括建筑、街道、植物、地形、水体等;非物质要素包括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等,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城市与山水格局的结合问题往往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图底关系问题。

所以本文将以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周围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分布与构成。

3 拓扑分析方法拓扑是遵循图论原理,将空间要素抽象为点、线、面并探讨其结构关系的现代数学分析技术[1]。

自拓扑分析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中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纯粹空间表态图形的传统拓扑分析,第二阶段是基于城市空间主客体双重特性的空间句法分析[2]。

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拓扑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将最能够体现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老城区)、东城区(和平南路以南)、西城区(龙船大道以西)和南城区(清江大道以南)进行智能度分析,建立城市空间只能度散点图进行比较(1986年利川市城市范围绝大部分同1999年与2009年的中心区相同,所以1986年利川市空间智能度散点图只与后两个时间段的中心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进行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1986年至2009年,城市中心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增加明显,全局集成度最小值由1986年的0.4增加到1999年的0.9到2009年的1.1,而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由[0,4.5]提升到[0,6]区间,变化幅度不大,空间句法值高密度散点主要分布于局部集成度区间[1.5,3]之间,这使得中心区在整个范围内大多数空间的智能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城市中心区相对其他区域来说,对于整个城市的可达性越来越高,而且自身的被感知度也在逐渐提高。

分析图3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城市东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主要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区间由1999年的[0.8,1.3]提升到了2009年的[0.8,1.6],同时,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都集中在区间[1,5],而空间句法值高密度散点主要分布于局部集成度区间[1,3]之间,这说明东城区建设力度在提高,但整体可感知度与可达性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由图4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城市西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主要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在1999年分散在区间[0.4,1.4]之间,而2009年主要集中在区间[0.6,1.2]之中,相对1999年同一区间来说城市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提升非常显著。

同样,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的主要集中区间由1999年的[1,2]提升到了2009年的[1.5,4]区间,这说明东城区智能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整体可感知度提高,但可达性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根据图5可得1999年至2009年,城市南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区间也由1999年的[0.75,1.2]增加到2009年的[0.9,1.6]区间,同样,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由1999年的[0,2.5]提升成度正在显著升高。

2009年,清源大道已经纳入集成核范围,集成核向东、西、南向扩大,北侧由于山体阻碍,与1999年相比基本仍保持在原范围,仅沿城市西北的利北路向318国道发展;在城市东侧,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利川市东北方向腾龙洞及远沐抚大峡谷游线资源开发迅速,结合恩施市与利川市之间旅游道路的修建,城市沿清江顺地形向东北方向扩张,集成度明显增加;在城市南侧,伴随清江以南的铁路及火车站修建,清源大道及清源大道以南的城市空间集成度显著增长。

4.2 智能度分析智能度是指某一空间的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的相关程度,表示这一空间可被感知的程度。

智能度越高,所体现的全局与局部空间的关联性越强,该空间局部中心性越能融入全局空间结构之中,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导致空间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化。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利川市中心城区图1 利川市城市集成核分析,深色代表城市空间句法轴线中全局集成值最高部分图2 利川市中心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图3 利川市东城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21年年年3年年9509/2010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96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430070suntreader@ 2010 04 14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到了2009年的[1,4.5]区间,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主要分布区间也由1999年的[0.9,1,1]增加到了2009年的[1.1,1.6]区间,由此可见,南城区的可达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空间智能度的提升说明南城区的可感知度也发生了较大改观。

5 城市发展对山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由于北部山体的阻隔,影响了城市向北侧扩张,而东、西、南三个方向都跨越清江继续外扩,跨清江的交通路线已经由以前东门大桥、西门大桥和南门大桥这三条增加到现在的七条,清江已由以前城外的“那条河”即将成为城里的“这条河”。

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主要以改造为主,将以前的老街解放西路开发为步行街,提升商业价值,龙船大道与利北路交叉口人民广场在市民的休闲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日益提升,结合中心城区全局集成度可见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的全局中心地位日益牢固,北侧有沿利北路顺山势向318国道方向发展趋势,但不显著;东侧将老城东门外的东门官山围入了城市之中,进而在其东侧以南北向的腾龙大道为主衍生出一片新的城区,但由于利川市本身已是东西向较长的空间形态,加之周围多山,并无太多发展余地,所以建设不如其他区域,感知度不高,相比较而言,西城区由于地势平坦,有更广阔发展余地,加上清江与清江支流西门小河环绕,开发力度较大,城市建设较好,感知度高,同样,由于受南侧铁路交通引入的影响,城南建设正迅速崛起,清江在这一区域流经的范围也被纳入城市之中,并在沿江区域建设公园绿地,结合沿江小山体构成绿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