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第二章一、单选题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B.感性的物质活动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概念-判断-推理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12.概念、判断、推理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

A.都具有客观性B.都具有能动C.都具有社会性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2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21.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具有( C ) 。

A.社会性B.绝对性C.相对性D.有用性22.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C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23.“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现了认识论中的( A )。

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可知论24.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就是要肯定( A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认识始于经验D.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2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 A )。

A.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B.实质上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调C.说明理论有比实践更重要的意义D.说明理论必须走在实践的前面26.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C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27.“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这是( B )。

A.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C )。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D.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29.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于( D )。

A.认识B.真理C.事物D.实践30.绝对真理是指( C )。

A.绝对正确的认识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D.绝对不变的真理31.相对真理是指( D )。

A.含有一定错误的真理B.经常变化的真理C.不具有绝对性的真理D.是一定限度和条件下的真理32.真理是指( D )。

A.多数人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C.能给外部世界最好的解释D.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 C )。

A.片面夸大了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B.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C.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思想D.否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34.概念、判断、推理是( D )。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3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B )。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6.思想观念、动机目的、计划、理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 A )。

A.是否符合客观规律B.是否为群众广泛接受C.是否为统治阶级所支持D.是否在一定历史阶段得到广泛传播37.生产实践是( C )。

A.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活动D.处理外部世界各种物质关系的活动38.“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B )。

A.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B.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C.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D.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40.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指( B )。

A.客观事物B.实际入主体认识与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C.自然界和社会D.绝对精神4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 )。

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42.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D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43.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4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45.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46.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48.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5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5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5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5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5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5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5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5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