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xx纬编三绝孔子是中国的大教育家,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

他勤于治学,也十分好学。

晚年时,孔子喜欢读《易》这本书。

那个年代的书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皮条(当时叫韦)穿在一起。

孔子经常读《易》,一遍、两遍、三遍······翻来翻去,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条磨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把这段趣事称为“韦编三绝”,以传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子的学识非常渊博,但他还是那样勤奋好学,宝宝也要向他学习哟!xx扇枕温汉代江夏有个叫黄香的孩子,9岁母亲去世,跟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对父亲十分孝顺,家里的活儿总是抢着干。

夏天的晚上,屋里闷热,蚊子多,黄香为了父亲睡得舒服,就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席子,并把蚊子赶走,然后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气寒冷,黄香会先躺在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才让父亲睡下。

人们看到黄香这么孝顺,都说“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黄香9岁就知道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养育他的不易,宝宝也应该学习黄香,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xx教子东晋时的陶侃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

陶母不仅教他认真读书,还教他诚实做人。

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20岁时就做了当阳县吏,监管渔业。

有一次,陶侃为尽孝心送了一坛鲊鱼给母亲。

陶母收到后,立即将鲊鱼封好,连同一封书信寄给陶侃。

信中写道:“你拿公家的东西给我,我很难过。

拿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欲是没有止境的。

”陶侃看后,牢记母训,后来成为晋朝有名的清官。

*陶侃之所以能成为清官,这和他听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xx劝父亲古时候有一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平时对长辈非常孝顺,但他的父亲对祖父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把体弱多病的祖父用竹筐背到深山里,打算把老人扔掉。

孙元觉知道后,跪下哀求父亲把祖父带回家,可父亲不听。

最后,孙元觉对父亲说:“既然不肯留下爷爷,那就把竹筐拿回去吧!等您老了,我好用这个竹筐背您到这里。

”父亲听了,立即背起祖父回家了。

从此,孙元觉的父亲对祖父非常孝顺。

*孙元绝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长辈,还能规劝长辈的过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xx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有一次,刘恒的母亲生病,刘恒天天衣不解带地守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地伺候。

母亲每天吃的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尝,试过温凉后才让母亲服下。

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是三年如一日地在床前侍奉。

刘恒不但孝顺母亲,而且治国有道。

他当皇帝的时候,以德治国,注重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也非常繁荣。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有一颗仁德之心,也一定懂得博爱众人。

卜式重义轻财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卜式对弟弟特别好,经常帮助弟弟。

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产,卜式把家中值钱的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

十几年后,卜式的羊繁殖到上千头,日子过的很富裕。

而卜式的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

卜式听说后,连夜驾车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送给弟弟。

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好多人,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除了对父母孝顺外,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友爱和睦,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家人的情意才是最重要的。

xx见xx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喜欢读书,还十分有智谋。

当刘邦领兵路过高阳时,郦食其前去求见。

刘邦一向看不起儒生,听说郦食其来了,就坐在床上接见他,还让侍女给自己洗脚。

xx非常生气,怒斥xx道:“你要想率领诸侯击败秦朝,就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急忙起身,请郦食其上坐。

后来,郦食其成了刘邦的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汗马功劳。

*刘邦之所以得到了郦食其的辅佐,是因为他及时改变自己的态度。

我们也要懂得尊敬他人。

程门立雪程灏、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很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就去拜程灏为师。

后来程灏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

有一次,杨时和一个同伴去向程颐请教问题,正赶上程老先生睡午觉。

杨时就和同伴一起站在外面等老师醒来。

过了一会儿,天下起了大雪,但两人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外面,不言不动。

程颐过了很长时间才醒来,他推门一看,发现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他的两个学生正像雪人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尊敬关爱老人,可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乘车时给老人让座,上下车让老人优先等。

xxxxxx明朝时有个叫杜环的人。

他的父亲有一个老朋友,名叫常允恭,常允恭去世后,常母投奔到杜家。

杜环看常母可怜,就把她留在家中,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她。

常母性情急躁,经常发脾气。

杜环就告诉家人,尽量顺从常母,不要惹老人家生气。

常母患病,杜环亲自为她煎药,照料她服下。

常母去世前对杜环说:“你比亲生儿子对我还要好啊!愿你的后代都能像你一样。

“杜环尊老爱老的美名也因此流传开了。

*我们要从小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同时也要把这种爱给予他人。

xx醉酒遇害三国时,关羽被东吴将士杀死后,张飞悲痛万分,脾气越来越暴躁。

一天,他喝了很多酒,让手下范疆、张达两人在三天之内为全军置办白旗白甲,他要带孝为关羽报仇。

三天时间太短了,范疆好张达请求宽限几天。

张飞一听,勃然大怒,命人把二人绑在树上,用皮鞭狠狠地抽打,打得二人遍体鳞伤。

范疆、张达非常气愤,又怕三日后完不成任务被杀头,就在当天晚上趁张飞睡着的时候,潜入张飞帐中把他杀了。

*宝宝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温和的性格,并且学会宽厚待人。

xx礼对老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在外求学,知书达礼。

有一次,少年欧阳修身背书囊,走到襄阳城下,可此时城门已关,只有一个老兵在把守。

欧阳修走上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兵作揖,鞠躬施礼,请求老兵开门。

老兵看欧阳修小小年纪,走路稳重,待人恭敬,顿起爱怜之心,就走下城楼为他打开了城门。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这种习惯,从容的态度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讲礼节的蘧xx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品德高尚,十分讲究礼节。

一天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在宫中闲坐,忽然听到有车轮滚动的声音,自西向东而来,快到宫门前时,却没有了声音。

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

他走到宫门前一定让车夫下车扶着车轮走,怕打扰了君王您。

蘧伯玉是卫国最讲礼节的人,除了他谁也不可能这样做。

”灵公马上派人去看。

去的人很快回来说,刚才过去的确实是蘧伯玉的车。

*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养成讲究礼节的好习惯。

这些礼节也不能只做给别人看。

xx冒雪还书明代的宋濂喜欢读书,但由于没有钱买书,只好借书读。

宋濂每次借书,都会和人家约好归还期限,到时一定还书,从没违过约。

有一次,宋濂又借来一本书,约好十天期限。

可是第十天时,天却下起了鹅毛大雪。

母亲劝宋濂说,今天不要去还书了。

但宋濂还是冒着鹅毛大雪把书还回去了。

他的诚信感动了乡邻,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读。

宋濂从书中学到了知识,后来成了大文学家。

*我们借别人东西,事先一定经过人家允许,并且要及时归还。

只有守承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挖井得一人春秋时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都会派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后来,丁家人在自己家院里打了一口井,就不用每天派人去远处挑水了。

丁家人逢人便说:“我们家打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啊!”时间长了,这句话被传成了:“丁家打井,从地下挖出一个人来。

”宋王听说这件事后,急忙派人去查问。

丁家一听原因,说:“我家人的意思是说: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力!”*街头巷尾听到消息,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说,这样不仅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xx大志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小时候以给官家放牛为生。

但他勤奋好学,常以圣人的训诫来要求自己。

邓艾12岁时,有一次路过东汉陈寔的墓碑,看到碑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意思是说,做文章堪称世人的典范,做人符合士人的标准。

邓艾看后,心中十分敬慕。

从那以后,邓艾便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来要求自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别人贤能,要努力向他看齐;看到别人有错误,要马上反省自己,有错误及时改正。

xx晒衣魏晋时有个风俗,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晾晒。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著名文学家阮咸也把自己的衣服晾了出来。

由于他家穷,晾出来的都是些打补丁的破衣服,周围的人看了都笑话他,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

他认为富贵并不是值得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阮咸晾晒打补丁的衣服,不和别人攀比,把心思用在提高德行和学识上。

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

xx璟拒绝奉承唐朝有一个叫宋璟的大臣,博学多才,品行高尚。

有一次,宋璟的一位朋友向他举荐一篇文章,说:“写文章的人文采很好,看能不能重用啊?”宋璟打开文章读起来,边读边赞:“真不错,能重用。

”可是读着宋璟发现,写文章的人是为了巴结他,文中对他大加吹捧。

宋璟便对朋友说:“这个人文采不错,但品行不好,我不能推荐这种人为官,重用他对国家没有好处。

”后来写文章的人果然没有得到重用。

*只想听好话的人是永远不会进步的。

当你做错事时,真心为你指出错误并帮助你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商纣王残暴丧国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只顾自己享乐,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为了让大臣和百姓顺从他的意愿,他设置了炮烙、虿盆等刑具,一旦有人违背他的意愿,立即施以酷刑。

朝中多位忠臣都被杀害。

后来周武王举起灭纣的大旗,各方诸侯纷纷响应,一路杀到国都朝歌。

纣王兵败,最后在鹿台放火自焚,商朝也灭亡了。

*谁都会犯错误,只要知错能改就好。

但如果屡教不改,忽视小错误,就会渐渐酿成大错。

xx使xx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身材矮小,长相普通,但非常有智慧。

有一次,齐王派晏婴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晏婴要来,便想羞辱他。

楚王命人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让晏婴从小门进城。

晏婴看了,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

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楚王一听,急忙命人打开城门,欢迎晏婴进城。

*一个人能否获得别人的尊重,不在于外表,在于他是不是有高尚的品德和突出的才能。

一钱太守xx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他任职期满离开时,为他送行的百姓站满街道两侧。

有五位从山阴县跋山涉水赶来的老人,拿出一百钱送给刘宠,被刘宠拒绝了。

一位老人哭着说:“您到任以来,凡事为百姓着想,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这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宠听了,怕辜负了百姓的情谊,就收下了一个铜钱。

从此,“一钱太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做人要给予他人多一些,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友情、真心。

xx遭流放西周末代君王周厉王十分残暴。

有一年,他听信谗言,对山川河流的物产实行“专利”,不准百姓进山林打猎。

下河捕鱼。

大臣们劝谏他,百姓们反对他,他一概不听。

为了防止百姓们说他的坏话,周厉王专门派人监视百姓,发现有诽谤他的人,立即处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