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弟子:学生规:规矩圣人:圣贤的人,古代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人叫做圣人。
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训:教诲孝:孝顺父母悌:有爱兄弟姐妹谨:做事谨慎信:讲信用,诚实泛:广泛的,博大的。
爱:有爱心,有慈悲的心。
众:很多人。
(要有博爱之心,自己有时间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别的小朋友)亲:亲近。
仁:仁德,品德高尚的人。
亲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余力,则学文:余:多余。
力:精力。
文:文化典籍。
首先要有道德品行,要先孝顺,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为人讲究诚信做事谨慎真诚,同时有仁爱之心。
这些都做到了才开始学习别的东西。
说古论今:1、舜的故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
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
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
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
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
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
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总结:舜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即使他的父母对他这么不好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们好,这就是古人说的以德报怨什么叫以德报怨?就是不去记别人对你不好的地方,反而尽量对别人好一些,小朋友们平时之间不要计较太多。
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是我们的本分。
要做到的就是“孝”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重点在适当,怎么适当的惩罚呢?用正直的心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报答恩德。
2、晏殊的故事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十三岁时,他已学贯古今,比许多成年人还博学多才。
这一年,朝中重臣张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乡视察旱灾,他发现晏殊极有文采,就将他带往京城举荐给了宋真宗赵恒。
当时,正赶上进士殿试,宋真宗就让晏殊与其他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试卷发到手后,晏殊仔细阅读试题,结果他发现试题上要求作的赋自己十几天前刚写过,当时他写的这篇赋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致的评价是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内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将这篇赋原封不动地默写在考卷上,一定会得到宋真宗的青睐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
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给他。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当场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特许他进入皇宫读书。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没有这样做。
所以我是有愧于皇上夸奖的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故事。
”宋真宗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便让他当了宰相。
总结: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无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偿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城事死者如事生解读:呼:呼唤,召唤应:答应。
缓:迟缓命:命令行:行动懒:懒散教:教导,教诲须:应该,必须敬:恭恭敬敬责:责备顺:恭顺承:承接,接受冬:冬天温:温暖凊:凉爽(qing)晨:清晨,早晨省:向父母问安昏:黄昏,傍晚定:安定,服侍父母安睡谈古论今:1、朱寿昌的故事朱寿昌字康叔,是扬州天长县人。
因父亲朱巽(xùn)的荫庇任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
州濒临重湖,有很多水盗。
朱寿昌登记民船,刻下姓名,让他们互相窥伺侦察,出入一定要报告。
水盗出先,验明船的方向穷追讨伐他们,水盗逐渐消除,别的郡都加以效法。
富弼、韩琦任宰相,派使者到四方宽缓体恤民力,选择朱寿昌出使湖南。
有人说邵州可以设置冶匠采金,皇上下诏动工。
朱寿昌说邵州接近蛮人地区,金矿如果被开发,蛮人必定会争抢,从此边境恐怕生出很多是非,况且废掉几百顷良田,不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办法,皇上下诏立即停止了这件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多次杀人,依仗钱财和势力没有被判死罪。
到这时,又杀了人却贿赂他的里人出来接受审讯。
已经判罪定案,朱寿昌发现其中的奸诈,把囚犯带出来责问他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的女儿为媳妇,并且让你的儿子做女婿,所以你代他受罪,有这种事吗?”囚犯脸色动了一下,就又指责他说:“你就要死了,书券上把你的女儿作为婢女,把钱说成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又不让你的儿子做女婿,你又能怎么样呢?”囚犯醒悟,泪流满面,说:“我差一点错死。
”就把实情说了。
朱寿昌立即把雍子良抓来法办了。
郡里称赞他是神人,蜀地人至今传颂他。
朱寿昌的母亲刘氏,是朱巽的妾。
朱巽守京兆时,刘氏正在怀孕而离家出走。
朱寿昌出生几年后才回到父亲家里,母子有五十年没有相见。
他走遍四方寻找他的母亲没有找到,饮食很少喝酒吃肉,一说起就流泪。
用浮屠的方法灼背烧顶,刺血写佛经,只要力所能及的,他没有不做的。
神宗熙宁初年,他和家里人告别,丢掉官职进入秦地,说:“不见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
”于是在同州找到了他的母亲。
刘氏时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嫁给党氏生有几个孩子,他全都把他们迎回来。
京兆钱明逸把他的事情报告上去,皇上下诏让他回来担任原来的官职。
从此他以孝闻名天下。
从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都争着写诗赞美他。
朱寿昌因为要供养母亲的缘故,请求做河中府通判。
几年后母亲去世,朱寿昌守丧几乎双目失明。
埋葬了母亲之后,有白鸟聚聚在墓上。
抚养同母的弟妹更加深厚。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积功升官至司农少卿,改为朝议大夫,迁为中散大夫,去世,时年七十岁。
朱寿昌勇于为义,解救别人的危急没有什么吝惜的,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他的天性就是这样。
2、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总结: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子情深,和父母在一起是古人最期待的。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你们身边会怎样?会不会感觉不开心?想念他们呢?爸爸妈妈喊你的时候要及时答应,爸爸妈妈让做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拖拉拉的。
如果你叫妈妈没有及时答应你,你会不会很着急?3、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
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
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
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
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
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