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基础知识+典型例题1.特点: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2.阅读技巧: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3.考查类型及答题方法:3.1概括传主事迹。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概括是就具体的内容加以归纳、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概括时要抓住两点。
a抓事件和时间性的词句。
传记具有文学性,对材料的取舍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本文所选事迹,按照先后顺序梳理。
b抓基本事实与细节。
如果传记所写的是传主的一个主要事件,事件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抓基本事实和细节的方法,先留心细节,切分层次,然后再概括。
3.2分析传主形象分析传主形象是传记的常考题型,一般从三个角度解答此题。
a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b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c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
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3.3赏析传记的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的表现手法同文学类文本有共通之处,像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会在实用类文本中运用。
可是,每一种实用类文本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手法。
因此,赏析传记的表现手法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a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
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b传主之外的人物的对比映衬手法。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
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对比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c引用手法。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4.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此类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做多侧面、深层次地解读。
a善于捕捉主要材料。
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材料进行分析,万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
b善于分析提炼概括。
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
另一方面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抓住最本质的特点。
c善于多向多角度思维。
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应力避单一思维,宜用多向思维,展开多角度的阅读。
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张存浩:中国化学激光之父沈黎明张存浩,祖籍山东无棣县,1928年出生在天津。
父亲张铸,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担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
母亲龙文瑗,云南哈尼族人,知书达理。
由于父亲工作忙,张存浩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
两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同时给他讲有意义的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将来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有知识、爱国的人。
渐渐地,在母亲精心启迪和教诲下,张存浩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然而就在张存浩按部就班地读书时,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爆发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入侵,他们在沦陷区学校推行起奴化教育。
面对此情况,心有民族大义的龙文瑗不愿儿子接受这样的教育,与丈夫商量后,毅然把9岁的张存浩送到重庆,请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姑、姑父代为抚养。
张存浩的姑姑、姑父悉心照料、培养着张存浩,或许是受姑姑、姑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中学后张存浩对物理和化学课情有独钟,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
特别是姑姑、姑父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献身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言行,对张存浩影响很大。
没多久,这种相对平静的学习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肆虐中被打破。
目睹日军的恶行,屈辱感在年少的张存浩心中不断升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用以将来报国、救国,绝不能让日本人再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1943年,刚学完高二课程的张存浩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第二年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
1947年,张存浩完成大学学业后又考上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
1950年张存浩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络借贷平台。
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2017年3月20日)材料三: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
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
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
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材料四: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
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
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
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
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03月16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须谨慎选择时机。
【答案】B【解析】A项,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不全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
C项,“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
D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地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答案】AB3.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②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③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④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每点1分)【解析】先找出所给材料中有关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内容,进一步分析这种做法的利与弊,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要学会分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