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主要授课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
大众传播制度研究 大众传播信息法律规范
第一节 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
•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2.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4.媒介组织的内部控制
第二节 大众传播制度研究
• 1、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2、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 3、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 • •来自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以盈利为目的
的一种传播体制。
特点:
在所有制形式上,媒介为私人所有。 经济上独立,可以代表公众监督和批评政府。 注重市场,关注受众需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 信息产品,以商业利润为目的。
• 一、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 二、大众传播体制的三种基本类型
第三节 大众传播信息法律规范
• 一、新闻出版法律
• 二、广播电影电视传播法 • 三、大众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最主要)
• 控制目的: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
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
• 控制性质:直接控制(主要方面,而非唯一)
• ⑵通过其控制的议会党政团体对公营媒介活动进行干预。
• ⑶通过赞助、广告来间接的控制中小媒体。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控制目的:行使受众的正当社会监督权利,保证传播活动
的真实、健康、使受众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 控制手段主要有: • ⑴个人反馈。就是通过信件、电话或者访问等个人生活中 常用的通讯方式直接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最简单、 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 ⑵组成或加入针对受众的社会组织。依靠群体的力量对媒 介施加影响,这种手段较为有效,但个人的意见可能要屈
3.民主参与理论:
•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巴隆提出的媒介接近权概念。 向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美国和德国等 规定商业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参与。 • 主要观点: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 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 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 国家发展优先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 中提出。
方针:媒介的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一致; 内容:优先宏扬本国文化和民族语言; 国际合作: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与自由的关系:应当既是自由的,又是负责的; 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力可介入加以检 查、干预、乃至直接管制。
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 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以宣传政府和政 党观点、立场、方针、政策为主要目的一 种大众传播体制。 • 特点: • 归国家或政党所有。 • 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是宣传、鼓动,为政 治服务,为政党的目标服务。 • 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不以盈利为 目的。
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 是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和目标基础上的非 商业传播制度。 • 特点: • 是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传播机构。 • 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政府或财团左右。 • 经费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费,社会 各界的赞助,政府少量的拨款,小部分广 告收入。
Thanks!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 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主张实行自律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和“意见公开的自由
竞争”,是17、18世纪对集权主义斗争中形成,1644年 英国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名言“真理只有在自由而
二、广播电影电视传播法
• 主要法规是2002年2月1日实施的《电影管 理条例》和1997年9月1日实施的《广播电 视管理条例》。 • 见书P268-273
三、大众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
• (一)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利 • 主体主要包括信息的创作人、编辑出版人、发行人及受众 等。 • 1、编辑权 • 2、采访权 • 3、著作权 • 4、取材秘密权或“消息来源保密权” • 5、安全保护权 • (二)大众传播主体的义务 • 1、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 2、尊重公民隐私权的义务 • 3、尊重公民名誉权的义务
传播制度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规范
•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 国际传播学界关于“控制分析”的学习,最有影响的就是
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将大众吸引到党中央周围,激励他们的积 极性,对消极和落后想象的批评不能占主要位臵,注意分寸,增 强人们对前途的信心;
发挥媒介的独特舆论监督作用,媒介自身也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党性原则:思想上保持一致,政治上宣传方针政策,组织上接受 党的领导。 目前改革的目标是强化经济功能,自身也向经营方向发展。
总结:
• “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
去奢求什么理想的传播体制,只能从社会
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出发,去探
索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传播
体制,不断地建设、发展和完善各种社会
条件下各具特色的传播体制,使大众传播
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一、新闻出版法律
• 1、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法律 关系。 • 保障公民的新闻出版活动的自由权利。 • 保障新闻出版活动与受众之间的法律关系。 • 2、确立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之间的管理 与被管理的关系。 • 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 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和新闻活动中的违 法违规行为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 1859年米尔的《论自
由》。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主要内容: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它是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2.社会责任理论:
媒介组织内部控制
•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 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 控制;
– 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
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大众传播制度
• 是指由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大众传播媒介 组织的总体结构以及国家对大众传播活动 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换言之,也 就是大众传播事业机构设臵、管理制度和 经营方式的总称。 • 具体内容包括: • 1、国家或政党与大众传播事业的关系; • 2、传播媒介的所有者怎样对传播事业进行 控制。
施拉姆、赛伯特和彼德森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书。该书阐述了四种大众传播制度理论,包括: • ⑴极权主义传播理论; • ⑵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 ⑶社会责任传播理论; • ⑷苏维埃共产主义传播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阶级
服务,始于15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内容:
服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
• ⑶采取法律手段。当受众受到假新闻或假广告的欺骗,甚
至是受众的隐私或人格受到媒介侵害时,他们可以诉诸法 律,要求对传媒的制裁。 • ⑷拒绝媒介产品。对于品味低下、品质粗糙的媒介产品, 受众可以不去接触,以使该产品的市场萎缩,以此来表达
自己的不满。
• ⑸形成社会舆论。公众在各自所处的交往网络中对媒体内 容予以评价,可能会形成舆论并对媒体产生压力。
• ⑶对某些传播内容实行强力限制或禁止。 • ⑷对大众传播事业从总体上进行规划,或以国家援助的形 式给与扶持。
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 控制目的:通过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
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 控制手段(资本主义社会):
• ⑴以强大资本后盾成立超大型传媒企业,实行垄断。
• 对自由主义的修正,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1947年《自
由与负责的报刊》。 • 内容原则:
无绝对自由传媒机构必须对公众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符合真实、正确、客观、公正。把握事件的 真实意义; 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的自我约束,不煽动犯罪,宗教或种族歧视; 政府必要时应该干预新闻传播活动;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单向、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平等参与 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规范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政党领导下,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 持一致,将方针政策,及时准确的贯穿到报道和言论等业务中;
• 控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控制范围主要包括:
• ⑴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 和主要手段。
公营机构:BBC,NHK,VOA。通过立法,非盈利。
私营机构:ABC,CBS,NBC,FOX,必须转播公营电视台的节 目。
• ⑵采用法制和行政手段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管理。
创办的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监督管理
三种体制各有利弊:
•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不受政府干涉,能充分发展 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民主政治的运行,但容易 走向低俗化、媚俗化;经营权向少数特权阶层集 中,容易成为维护大垄断资本家利益的工具。 • 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不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 传播内容比较严肃、健康、高雅,但极少考虑消 费需求,易脱离受众;有利于统一国家意志,但 不利于民主化进程。 • 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能够避免经济势力和政治势 力对传播活动的操控与控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 务,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