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翻译的校对过程
“试问这种拙劣的译文怎么去说服人家同意这是 好的文学呢?”有人就傅雷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如 《包法利夫人》等)与原作作过核对,发现有不少 地方有悖原文的精神实质,甚至有整段漏译的情 况。名家的译作尚且如此,其他无名之辈的译作 就可想而知了。译文质量低劣,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译者水平低下,自不待言。没有严格把好译 文关,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实际上,任何译作, 如果有高水平的人把关(即校译),是可以做到日 臻完善的,至少可以消除显而易见 的翻译笑话。
如果说资料翻译质量低劣是由于时间仓促,把关不 严造成的话,那么出版的译作理当把好文字关。但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1986年,瑞典皇家文学院诺贝 尔文学奖的18位评委之一马悦然(G. Malmqvist) 教 授曾应邀来华参加当代中国文学讨论会。他在会上 指出,中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尚未被诺贝尔奖承认, 原因之一就是作品的翻译质量问题。他说,巴金的 《家》,中国虽然出了英译本,“可是那个英译本 简直是谋杀文学,甚至令人倒胃口。”沈从文的 《边城》,译文也很糟。
3.检查用词是否注意语义色彩。 词语有多种语义色 彩,如褒贬色彩、文体色彩等。 只有全面考虑词义,才能做到用词恰当。如: ①惊恐的敌人向我们渡般开火 原译 :The paralysed enemy fired at our boat. 用paralysed一词言过其实,改译为 The enemy opened fire in alarm at our boat. ②她丈夫的死使她感到很痛苦。 原译:Her husband‟s death made her unhappy. Unhappy一 词分量太轻。用 wretched 或miserable 一词取换。
二、如何校译?
1.核校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词语搭配有多种多样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修饰 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等 ,无论哪种搭配方式 , 都是约定欲成的,不得自由组合。而且词语搭配是 以译语为标准,不受原文的约束。如 :
பைடு நூலகம்
2.检查是否有翻译腔。 中西文语言有很大差异,汉语以意统形,词约义丰; 西文语言重形合,追求形式丰满。用汉族的意合语 言译西方的形合语言,必然要作结构上的调整,否 则就会出现翻译腔。 如: The true civilization is where every man gives to every other right that he claims for himself. (R. G. Ingeroll) 原译:真正的文明表现在每个人都给予别人为自己 要求的每一项权利的地方。 原译冗长拖沓,语言表达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改译为:真正文明表现在这样的地方,即人人都把 自己要求有的每一项权利给予别的每一个人。
中国在大量引进 、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成果的同时,也在向世界介绍自己的科技成果和优 秀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 秀译作,但也有粗制滥造之作,其间错解误译,语 焉不详之处俯拾即是。有些译文不仅没有传达原文 精神,甚至闹了不少翻译笑话。比如,在资料翻译 中,有人把“开胃健脾”的“开”译为“打 开”(open)”、“舒筋活血”的“舒”译为“软化 (soften)”,具有清火功能的“清火”译为“灭 火”(extinguish fire),“一次性餐巾纸”译为“曾经是 纸巾(once paper towel)”;“五讲四美”中的“四美” 译为“四个美人(four beauties)”,甚至地名也会译 错,如有人把“百花洲(南昌)”译为“几百朵花的洲 (hundreds of flowers islet)”。
北京艾迪尔广告公司作过调查,发现我国产 品的英文说明书没有错误的不到 50%。这里 所说的错误,尚不包括修辞及语言习惯上的 错误。真正能做到完全没有错误的不足 10%。 真可谓是用洋文出洋相!有的译文一字之差造 成重大经济损失。如有译者错将不锈钢译为 炭素钢,造成十八万元损失。某厂原打算与 香港合资建立水泥厂,由于译者错将“荧石 (fluorite)”译为“氟化物(fluoride)”,“页岩(shale)” 译为“花岗岩(granite)”,导致合资意向告吹。
当然,去除翻译腔并不是说凡是翻译都应该采用归 化的手段,即意译。实际上,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作 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采用洋 化(即直译)手段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一方面,洋化 手段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 “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 断从国外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 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 日益丰富、完善、 精密。比如: 一石双鸟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掉鳄鱼眼泪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连锁反应 chain reaction
翻译必须经过三个过程:理解、表达和校译。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校 译是理解和表达 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内 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 阶段。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一、 校译的必要性
一部优秀的译作,是译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结 果。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 或者像果戈里所比喻的:译者自己像一块透明的玻 璃,透过它清晰地看到原作,但又注意不到玻璃的 存在。但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译者无论是在理解方面,还是在表达方面,都会受 到原文的影响或约束,译文质量也难免会有这样或 那样的缺陷。正如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指 出的那样:“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 和不符合‘等值’翻译标准的地方,而且不是个别 现象。它们常有规律性。这是由于原文和译文两种 语言体系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造成的„„翻译理论 的规范性或规定性方面,正是着眼于消灭这类不符 合‘等值’翻译标准的地方,至少把它们减少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