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样本
另外, 像虾、 蟹、 螺、 昆虫等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属无脊椎动物。
设计意图: 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9、 课堂小结、 展示随堂练习作答。
本节学到了什么? 学生明确鱼是水中生活的动物, 其突出特点之一是能游泳来在水中活动包括取食和御敌。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进行练习:
请同学们区分哪些是水中游的、 哪些是地上跑的、 哪些是天上飞的。
进一步由鱼、 虾、 蟹、 蚌、 螺、 鳄、 鲸等等好多种动物能够生活在水中, 引入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设计意图: 活跃气氛的同时,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明确学习内容。
2、 鱼的形态特征。
提到水中生活的动物, 最熟悉的是——鱼。
教学资源应用
1鱼的各个鳍的作用
鱼在水中生活的视频
经过观看鱼在水中生活的视频,了解与各个鳍的作用。
2鱼的呼吸系统
鱼的标本
经过观看鱼的标本,了解鱼用鳃呼吸。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第四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 因此本课简化了鱼的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内容, 着重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因此要让她们经过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 从而锻炼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她们自己动手、 动脑, 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 能够教给她们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她们的科学素质。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表
学科生物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合道中学教师姓名孙爱虎
章节名称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 运动、 呼吸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 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经过两个"观察与思考"、 一个"探究"实验、 一个课外实践, 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 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己动脑、 动手,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科学研究新方法。
7、 各组制定方案探究。
对常见的方法讨论, 分析各法利弊优缺点, 制定本组实验方案, 由预想结果推断结论, 准备课下进行探究实践。
设计意图: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语言表示能力、 实践能力。
8、 知识拓展。
鱼运动要有鳍的参与, 只有鳍就能运动吗? 鱼游动时摇头摆尾, 有时从鱼槽里跳出落到地面上还能动, 那是靠什么?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 画一条鱼( 简笔画即可) , 其它同学在纸上画。
结合学生的板图( 鱼) , 引导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学生进行分析、 列述。如:
体形为梭形, 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 保护身体
具鳍, 用于游泳
设计意图: 经过亲自绘画, 认识鱼的一般特征, 有利于自主学习, 锻炼表现能力。
学生意识到: 还要能在水中呼吸。
提醒下一节课将进一步讨论分析, 可提前预习。
设计意图: 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结合实际发散思维, 拓展导学。
依据的理论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要求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播放视频资料, 结合实物观察鱼游动时尾鳍、 胸鳍、 背鳍、 腹鳍、 臀鳍的动作, 讨论各自所具有的作用。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能力、 锻炼推理思维能力。
5、 讨论证实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的出结论的。就比如直接观察, 难以区分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时就需要经过实验来探究辨别某鳍的作用。事实善于雄辩。
常吃的鲤鱼生活在里, 它身体呈形, 体表有, 经过的摆动和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如果鲤鱼左侧的胸鳍损伤, 游动十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 扩展小结, 巩固练习。
10、 导课预设。
鱼能在水中生活, 还有什么特点适于水生?
鱼之因此能在水中生活, 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 除了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还应解决什么问题?
3、 认识不同的鱼鳍。
观察实物——活鲫鱼, 结合课本图示, 分组认识鱼的外部形态, 进一步讨论区分鱼鳍位置和数量。
小组代表修补板图——突出尾鳍、 背鳍、 胸鳍、 腹鳍、 臀鳍的位置。另外老师进一步介绍鱼体的头、 胸、 腹划分。
设计意图: 互动合作, 对整体初步认识。
4、 观察讨论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学生据自身经验, 提出实验方案。如:
捆扎某个鱼鳍, 看有什么异常;
剪去某个鱼鳍, 经过鱼失常表现推断;
……
设计意图: 锻炼交流参与、 推理思维能力。
6、 介绍模拟实验。
同学们提出思路时, 很容易由预习而引入模拟实验, 借此介绍: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 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 即模仿实验对象制做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随即请同学们对科学研究中模拟实验举例( 航天器研究、 汽车抗撞击鉴定、 消防演习等等) 。
鱼身体里有骨和肌肉, 大多数鱼是靠肌肉收缩舒张使躯体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动力, 各种鳍只是起辅助作用。
回想吃鱼时, 看到鱼体内的骨——鱼刺, 排列成一长条的是脊柱, 由好多块脊椎骨组成。因此属于脊椎动物( 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 还知道哪些是脊椎动物? 学生列举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中的动物。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比一比哪小组列出的动物名称最多( 注意区分生活环境) 。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 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 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活动, 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