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化学自测题

卫生化学自测题

卫生化学自测题一、选择题A型题1.卫生化学按任务分类可分为A. 定性、定量、化学分析B. 重量分析、仪器分析、化学分析C. 定性、定量、结构分析D. 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结构分析E.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结构分析2.按有效数字规则,13.65+0.0092+1.627的结果是:A.15.2862 B.15.286 C.15.28 D.15.293.350nm的辐射光是:A.远紫外光B.近紫外光C.可见光D.近红外E.远红外4.保持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不变,使荧光单色器进行扫描,可得到的光谱是:A.荧光光谱B.激发光谱C.吸收光谱D.原子吸收光谱5.原子吸收的仪器构造是:A.光源_单色器_吸收池_检测器B.光源_单色器_吸收池_单色器_检测器C.光源_吸收池_单色器_检测器D.光源_单色器_吸收池_单色器_检测器6.系统误差由下列哪种因素引起的:A.随机因素B.不确定因素C.稳定因素D.未知因素7.伏安分析法中,当外加电压尚未达到分解电压时,仍有下列哪种电流通过电解池A.残余电流B.分解电流C.电容电流D.强电流8.离子选择电极基本上都是:A.标准电极B.参比电极C.非膜电极D.膜电极9.氟离子选择电极属于:A.非膜电极B.均相膜电极C.晶体电极中流动载体电极D.敏化离子电极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光源发射谱线的半宽度应A. 远大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B. 等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C. 远小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D. 等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的二分之一E. 等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的二倍11. 溶液吸光度A. 和透光度成正比B. 和溶液吸光物质浓度成正比C. 和反射光度成正比D. 和透光度的对数成正比E. 以上都不是12. 在比色分析中,选择滤光片的原则是采用A.溶液本色的滤光片B.溶液透过光颜色的滤光片C. 溶液颜色互补色的滤光片D. 溶液吸收光颜色互补色的滤光片E. 以上都不是13.在卫生化学中,评价一种方法是否明显存在系统误差是下列哪种检验:A.Q检验法B.Grubbs检验法C.F检验法D.t检验法14.原子吸收谱线宽度主要决定于A. 自然变宽B. 多普勒变宽和自然变宽C. 多谱勒变宽和压力变宽D. 场致变宽15.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光物质是A. 火焰中各种原子B. 火焰中的基态原子C. 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原子D. 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16.极谱分析法的辅助电极为A.甘汞电极B.汞膜电极C.滴汞电极D.铂电极17.如果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调不到零,荧光分析的计算公式是A. Cx=Cs(Fx—F0)/FsB. Cx=Cs(Fx/Fs)C. Cx=Cs(Fx—F0)/(Fs—F0)D. Cx=Cs(Fs—F0)/(Fx—F0)18. 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反映了哪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A. 组分与载气B. 组分与固定相C. 组分与组分D. 组分与载气和固定相19. 在气谱法中,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是A. 氢焰检测器B. 电子捕获检测器C. 火焰光度检测器D. 氮磷检测器20. 色谱法中两组分分离的先决条件是A. 分配系数K不等B. 色谱峰要窄C. 分子扩散要小D. 填充物颗粒要细且均匀21. Van Deemter方程中,分子扩散项A. 与载气平均线速度成反比B. 与气体扩散路径弯曲因数成反比C. 与组分在载气中扩散系数成反比D. 与担体粒度直径成正比E. 以上都不是22. 下列担体,能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是A. 硅藻土B. 氟担体C. 高分子多孔微球D. 薄壳型玻璃微珠B型题23-37(请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问题23-24A.Grubbs检验法B.F检验法C.标准偏差D.相对误差23.用上述哪种方法可对可疑数据进行取舍()24.精密度可用上述()表示问题25-26A.基态的外层电子跃迁B.激发态的电子跃迁至基态C.基态电子跃迁至第一激发态D.第一激发态的电子跃迁至基态25.原子吸收光谱由()产生的。

26.发射共振线是由()产生的。

问题27-29A. 电导分析法B. 电位分析法C. 伏安法D. 库仑分析法E. 极谱分析法27.水中氟含量的测定采用()。

28.利用被测溶液中阳、阴离子定向移动的电导性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是()。

29.采用DME为工作电极的分析方法是()。

问题30-31A.TCDB.FIDC.ECDD.FPD30.用GC法分析水果、蔬菜中有机氯残留量宜用()。

31.车间空气中CO含量的测定用()。

问题32-33A.内标法B.归一化法C.直接比较法D.标准曲线法E.保留指数法32.用GC分离一混合物时,当样品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多种组分中只需定量其中某一组分时,宜用()。

33.在没有纯标准品时采用上述哪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问题34-35A.无极放电灯B.卤钨灯C.氙灯D.空心阴极灯3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

3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采用()。

问题36-37A. 增加载气流速 B.改变柱长C.增加固定相粒径 D.减小固定相的粒径36.范式方程中影响板高的主要因素()。

37.使涡流扩散相增大的因素()。

二.填空1.极谱分析法中的工作电极的电位完全受()控制,在一定的电位下,极谱电流达到最大,称为(),此时电极表面离子浓度趋进于()。

2.误差按其性质的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和()。

3.火焰原子化器包括()()()部分。

4.GC法中的定性依据()定量依据()。

5.在GC中n只能反映色谱柱对()的分离效能,而不能反映()的分离程度。

6.火焰原子化器通过改变()和()控制火焰温度。

7.改变激发光的波长、固定荧光波长,扫描得到的图谱是()光谱图。

8.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把各种不同()键合到载体表面。

9.液接电位是由于()的不同而引起的。

10.处理载体的目的是()。

11.硫酸铜溶液呈现的颜色是()的颜色。

三.判断对错并改正1.分光光度计都有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光电管及信号显示装置。

2.测定值和真值之间应是一致的。

3.有效数字是指在测量中能测到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4.用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来表示测量的准确度。

5.吸光系数是指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分别为1mol/L和1m时溶液的吸光度。

四.名词解释1、有效数字6、摩尔吸光系数2、共振线7、单线态3、锐利散射光8、极谱波4、极谱扩散电流9、柱效能指标5、容量因子10、键合固定相五. 问答题1.盐桥的作用是?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系数的大小取决于?3.GC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4.精密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5.在生产生活中,直接电导法都应用于哪些方面?六.计算题1.波长在508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某组分,当浓度为2.5×10-4g/L,吸收池厚度为4cm时,测得吸光度A=0.190,已知摩尔吸光系数为10611.5,求该元素的原子量。

2.用pH玻璃电极和饱和干汞电极,测定pH=7.00的标准缓冲溶液时,测得电池电动势E=0.395V,用此同一对电极测定pH未知试液时,测得的E为0.467V,计算试液的pH值。

(设温度25ºC)(R=8.314J/mol.K,T=298.15K,F=96487C/mol)3.在一根2m长的硅油柱上,分析混合物得到以下数苯和甲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25min和2min,半峰宽分别为6s和8s,死时间为10s,计算(1)色谱柱对每个组分理论塔数和理论塔板高。

(2)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r。

(3)两组分的分离度。

21卫生化学习题答案1一、选择题A型1.C2.D3.B4.A5.C6.C7.A8.D9.B10.C 11.B 12.C 13.D 14.C 15.D 16.A 17.C18.B 19.A 20.A 21.A 22.DB型23.A 24.C 25.C 26.D 27.B 28.A 29.E 30.C31.A 32.A 33.E 34.B 35.D 36.A 37.C二、填空1.外加电压极限扩散电流2.系统误差随机误差3.雾化器雾化(混合)室燃烧器4.保留值峰面积(峰高)5.某一组分相邻两组分6. 火焰种类燃助比7.激发光 8.化学反应有机基团 9.离子扩散速度10.消除活性中心 11.透过光三、判断1.错2.错3.对4.错5.错四、名词解释1、测量中所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2、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的吸收谱线。

3、当光子和物质不发生弹性碰撞时,不产生能量交换,仅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光。

4、在极谱图中,极限电流与残留电流之差。

5、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分配达平衡时的质量之比。

6、在一定入射光波长下,吸收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7、物质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若电子的自旋方向没有改变,此时的状态就称激发单重态(单线态)。

8、极谱法是通过极谱电解过程所获得的电流-电压曲线。

9、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描述色谱柱分离效能的指标,主要由塔板数和塔板高度等参数。

10、通过化学反应把各种不同的有机基团键合到载体表面所形成的固定相。

五、问答题1.盐桥的作用是输送反应离子和消除(减小)液接电位。

2.取决于溶剂种类和入射光的波长。

3.检出限、灵敏度和噪声4.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5.水质监测、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测定、色谱检测器六、(1)μ=55.85 (2)pH=8.22 (3)n苯=866 H苯=2.3mm n甲苯=1247 H甲苯=1.6mmr21=1.7 R=3.2速率理论方程的计算举例说明例:有一气液色谱柱长4m,在不同线速时,相应的理论塔板数如下:u/cm•s-1 2.5 4.5 7.5n 423 405 325计算(1)最佳线速,(2)在最佳线速时,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1)0.95=A+B/2.5+2.5C0.99=A+B/4.5+4.5C1.23=A+B/7.5+7.5CA=0.24cm,B=1.06cm2•s-1,C=0.115sU=3.04cm/s(2)H(最佳)=0.94cm,n=400/0.94=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