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
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
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A.魏文侯B.魏惠王C.秦穆公D.秦孝公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废除井田制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1.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B[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此图为教材原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燕国,④为秦国。
3.D[解析]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是秦孝公。
4.A5.C[解析]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军事上的改革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结合题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A[解析] 题中“没有凭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7.A[解析] 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可判断出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8.B[解析] 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四川成都平原”和“涓涓清流”可判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这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9.[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可知,商鞅主张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材料二中内容直接与农民和士兵相关,其他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
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商鞅。
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2019-2020部编人教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18年秋的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班级姓名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所示反映的是《三家分晋》,其主角是()A.韩、赵、齐B.齐、楚、秦C.齐、楚、燕D.韩、赵、魏2.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A.秦国B.魏国C.齐国D.楚国3.我们可以从《战国》这部电影中看到下列哪些战役()①涿鹿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C.确立新的经济秩序D.增强东周王室的实力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6.右图所示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商鞅铜方量,该文物是商鞅变法中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奖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确立县制7.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是改革中的一项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9.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官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10.如果你想实地考察都江堰,应该去的省份是()A.陕西B.山西C.四川D.湖北11.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水利工程C.建成后,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允土地自由买卖。
——《汉书》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1)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不得照抄原文)(2)材料三中,“秦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马陵之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
魏惠王派庞涓、太子申以10万大军迎战。
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敌、求胜心切的特点,采用了退军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
齐军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
魏军中计,只以精锐部队轻装兼程追赶,于马陵进入齐军包围圈。
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溃,太子申被擒,庞涓自杀。
此战齐歼魏军10万,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
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
参考答案与解析1.D【解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所以选择D项。
2.D3.B【解析】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蚩尤的战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商朝末期,排除含有①④的选项。
所以选择B项。
4.B【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所以选择B项。
5.D 6.C7.A【解析】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虽然被处死,但是他制定的新法继续在秦国推行,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说法错误,所以选择A项。
8.D9.C10.C11.D【解析】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排除法。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A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B项正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
所以选择D项。
12.(1)战国时期。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秦孝公的支持(或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并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支持。
因为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符合农民的利益。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