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农业概况发布时间:2003-12-29 00:00:00一、基本情况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邻承德,南接北京、保定,西与山西接壤,北与内蒙交界。
地处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228公里,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
全市辖13县4区和2个管理区,209个乡镇,4193个村。
总人口450.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7万人。
总土地面积36873平方公里(折合5531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320万亩,其中退耕面积2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面积369.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95万亩。
拥有农机总动力165.2万千瓦,拖拉机36895台,配套农具40693部,农用运输车49322辆,耕、播、收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5.7%、46.9%和15.5%。
全市海拔600-1600米,西北高、东南低,横贯中部的阴山山脉,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
自尚义县套里庄、张北县狼窝沟、赤城县独石口一线以北的沽源县、康保县、张北县、察北管理区、塞北管理区和尚义县一部为坝上高原区。
该区域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面积12480平方公里,海拔1300-1600米,南高北低,地势平坦,草原广阔,多内陆湖泊(淖),岗梁、湖泊、滩地和草坡、草滩相间分布,呈典型的波状高原景观。
以南的尚义县一部和万全县、崇礼县、赤城县、怀安县、宣化县、蔚县、阳原县、怀来县、涿鹿县、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下花园区为坝下区。
该区域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面积24467平方公里,海拔500-1200米,河川占24.5%,丘陵占18.7%,山区占56.8%。
全市交通条件良好,市区距北京仅18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交错纵横,京包、丰沙、大秦等铁路干线横贯全市,110、112、109、207国道及众多的省道、县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新建成的京张、宣大高速公路更加缩短了通往市外的路程。
二、自然条件(一)土壤资源全市土壤主要共分8个土类,16个亚类。
1.棕壤:主要分布在坝下东部赤城、怀来县和南部宣化、涿鹿、蔚县以及海拔1000米以上雨量较多的中部山区。
2.栗钙土:主要分布在沽源、尚义、张北、崇礼4县的坝上高原区及坝缘山地区。
在万全、怀安、阳原、宣化县的疏缓丘陵地带也有分布。
3.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坝下西部万全、怀安、阳原县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
4.褐土:主要分布在坝下赤城、怀来、涿鹿、宣化县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
5.灌淤土:主要分布在宣化、怀来、涿鹿等县的洋河水系低阶地、河漫滩。
6.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洋河西岸的低阶地、河漫滩。
7.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地。
8风砂土:主要分布在坝下的山麓地带(二)光能资源张家口光能资源丰富,为全省之冠,在全国也属偏高地区,仅次于青藏高源和西北区。
1.太阳辐射:全市年总辐射量132~146千卡/平方厘米。
在地理分布上,坝上及蔚县、怀来、阳原的河谷盆地为高值区,可达14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坝头一带为低值区;崇礼东部山区及蔚县的小五台山区,年总辐射在134千卡/平方厘米以下。
在年内分配上,月总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可达16.4~18.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值在12月,仅有5.7~6.4千卡/平方厘米。
在作物生长旺盛期7-8月份,正适雨季,太阳辐射量相应减少,月总量可维持在13.1~16.2千卡/平方厘米之间。
2.日照时数:全市年日照时数2600-3100小时。
其中坝上地区较多,为2300~3100小时;其次是桑洋河谷盆地,为2750~3000小时;较少的是崇礼、赤城两县和蔚县、涿鹿的南部山区,为2600~2800小时。
在季节分布上,春夏多,冬季少。
(1)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坝上各县及崇礼、赤城为1000~1200小时,其余坝下各县区为1300~1600小时。
(2)作物生长季节月平均日照时数:坝上在200小时左右,坝下可达230~250小时,日平均最长可达15小时之多,属长日照地区。
(三)热量资源全市年平均气温-0.6~9.6℃,无霜期80~150天,日平均气温≥0℃积温1920~4065℃,≥10℃积温1320~3650℃。
全年最冷的月份在1月份,平均月最低气温为-26~-13℃;全年最暖的月份在7月份,平均月最高气温为22~30℃。
气温年较差偏大,变化在32.1~36.8℃之间,其中坝上高于坝下。
各县作物生育期(4-9月)内,气温日较差的旬平均值在10~17℃之间,较我省南部平原地区偏高2~4℃。
气温较差大是张家口热量资源一大优势。
按≥10℃积温的多少和无霜期的长短,全市可划分为三个农业热量区,即坝上及中山冷温喜凉作物区,低山丘陵凉温中熟作物区,河谷盆地中温喜温作物区。
1.坝上及中山冷温喜凉作物区:主要为热量最少,气温最低的坝上及海拔在≥1300米的中山区,年平均气温-0.6~3.5℃,日平均气温≥0℃积温1920~2700℃,≥10℃积温1320~2200℃,最热月平均气温16~19.5℃,最冷月平均气温-19~-15℃,无霜冻天数80~110天。
本区内没有明显夏季,而冬季可达7~8个月之久。
由于热量条件限制,本区适宜种植错季蔬菜、莜麦、马铃薯、春小麦、亚麻等喜冷凉作物。
2.低山丘陵凉温中熟作物区:年平均气温3.5~7℃,无霜冻天数110~130天,日平均气温≥0℃积温为2700~3400℃,≥10℃积温为2200~300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15~-11℃。
适宜种植蔬菜、玉米、谷子等中温作物,以中熟为主,小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可种植晚熟作物。
3.河谷盆地中温喜温作物区:是全市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年平均气温在7℃以上。
最高可达9.6℃,≥0℃积温为3400~4065℃,≥10℃积温为3000~3650℃,无霜冻天数130~150天。
最冷月平均气温-10℃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22~24℃。
本区内可种植玉米、谷子、水稻等作物的晚熟品种,个别区域还可进行小麦、玉米带种及小麦、马铃薯一年两熟,或玉米、冬小麦、谷黍两年三熟制种植。
本区还是水果的适宜种植区。
(四)降水资源全市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为350~600?L,且雨季和干季相当分明。
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63~72%,7、8月份最为集中,约占年总量的48~57%,春季占12~16%,秋季占15~19%,冬季只占1.4~3.4%。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各县多雨年与少雨年的差值为227~536?L,多雨年约为少雨年的2-5倍。
各季、月的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最多相差几十倍。
以上两个方面是全市经常发生干旱的原因。
全市降水地域分布极不均匀,按年降水量可将全市划分为半湿润、半干旱、较干旱三种干湿类型区。
坝头、崇礼东部、赤城东北部及小五台山一带为湿润区,年降水量500?L以上,赤城东北部山区可达600?L之多。
坝上和桑、洋河谷地带为较干旱区,年降水总量在420?L以下,坝上北部、阳原西部和宣化江家屯、塔儿村一带年降水量少,只有350?L左右。
丘陵地带降水在400~500?L之间,为半干旱区。
三、农业生产现状多样化的地理、地貌特征和气候差异特点,为不同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各县区紧紧围绕市场导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种植传统优势和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畜牧、葡萄、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杏扁、专用玉米、食用菌、奶业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和50个县级区域特色产业,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块状、条状特色县、专业乡、专业村,各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无公害蔬菜张家口海拔高,气候冷凉,空气干燥,冬季冻结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养分积累快;蔬菜产区远离工业污染,水源和空气质量好。
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蔬菜病虫害发生少,危害小,抗病能力强的“绿色”、“无公害”特点。
全市累计有108.6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生产环境评价。
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280万吨,销售收入13亿元。
蔬菜品种发展到100多个,形成了高低档结合、大路菜精细菜品种俱全的品种体系。
坝上四县和赤城、崇礼等县已成为错季无公害蔬菜的主产区,坝上四县和赤城县的53万亩蔬菜基地与北京市建立了“场地挂钩”关系。
近年来建成的张家口北方、桥西、怀来京西、涿鹿京张、张北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年成交量8亿公斤、成交额3.72亿元。
(二)脱毒马铃薯全市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种薯基地100万亩),常年产量20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13个县均建有脱毒马铃薯组培室,坝上农科所还建成了国家级马铃薯质量监测中心。
已形成早熟薯、中熟薯、晚熟薯和种薯、商品薯、加工专用薯相配套的、较为齐全的马铃薯品种体系,成为全国主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销售集散地。
(三)优质玉米全市春玉米制种和优质玉米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量7亿公斤。
主要分布在宣化、涿鹿、万全、怀来、蔚县、怀安、赤城等县。
近年在稳步发展春玉米的同时,不断推进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培育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
已开发出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饲用玉米、食用玉米、工业加工玉米等新品种十多个。
(四)优质杂粮全市种植面积达250多万亩,总产量2亿多公斤,产值3亿元,是河北省杂粮集中产区。
主要分布在坝上4县和坝下部分县。
生产的杂粮品种多、质量好、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张家口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的莜麦(裸燕麦)集中产区。
阳原、蔚县、宣化产的“张家口鹦哥绿豆”是全国三大名优绿豆之一,以颗粒大、色泽鲜、光泽好、沙性大而闻名。
崇礼等地的“崇礼蚕豆”营养丰富、粒大皮薄、色泽纯正、适口性好,多年来一直是外贸的抢手货。
张北等县的“坝上芸豆”在国内外市场上也十分看好。
蔚县的“桃花小米”被誉为“贡米”。
这些特色杂粮作物,已成为地方主导农产品,在农民增收、抗灾补救、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食用菌全市栽培面积180万平米,各类鲜菇产量达1000多万公斤,产值达5000多万元,是全市新兴的主导产业。
品种上主要有褐口蘑、错季双孢菇、平菇、白头金针菇、白灵菇、杏孢菇、香菇、黑木耳等。
集中分布在坝上4县和崇礼、万全、下花园等县区。
全市的无泥沙口蘑研发走在了全国前列,已实现了口蘑的人工驯化,建立了口蘑科研中心,基地生产和企业加工初具规模。
口蘑已成为全市食用菌系列中的代表产品。
(六)奶牛及产品,全市奶牛存栏8.7万头,年产鲜奶近18万吨。
奶牛养殖集中分布在坝上张北、沽源、康保3县和坝下部分县、市郊。
养殖小区、百头以上专业村、5头以上专业户分别发展到20个、150个和432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