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世界观(德文:Weltanschauung)意思是「著眼世界之上」。

这是德国知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广泛世界的观念」。

它指涉的是一种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2、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指19世纪40年代作为自然科学重大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人们能依靠自然经验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清晰地描绘出自然界。

这意味着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已经具备,即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5、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是发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且“绝对精神”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在哲学史撒谎能够,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常熟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

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圆洞、变化、发展的过程。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唯心的,而且也是不彻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6、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重要成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

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总的说来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圈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缺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7、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现实世界究竟是不是可知的。

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一元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

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派生。

9、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

与“一元论”相对。

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

认为事物产生、发展是由多种本原、因素等决定的哲学学说。

有多种表现:(1)本体论中的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

(2)认识论中的多元论,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物对象,各个个人或阶级集团各有他们自己的真理。

(3)历史观中的多元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11、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12、庸俗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

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

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

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

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

13、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因强调社会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除了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外,也强调人类实践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14、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和历史的。

15、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

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定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16、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

与“主观唯心主义”相对。

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

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代表人物: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17、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回答世界怎么样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论。

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

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上只有两种方法论,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19、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20、唯物辩证法亦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

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客观世界自身存在着辩证运动,唯物辩证法就是对客观世界这种本质关系的自觉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观察分析事物的钥匙和具体、科学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

用来研究自然界,总结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自然辩证法;用来研究社会,总结社会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来研究思维,总结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辩证逻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