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

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

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果。

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

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

3、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

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

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