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2)程颐认为理和心是一贯的,存在于人身上的理就表现为心。

二、二程的辩证法1、对立的普遍性程颢认为,万物都是成对的,有一物就有与之对立的另一物。

对立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事物是变化的程颐特别重视变中的不变。

变中之“常”就是“道”,就是“理”,虽承认变化与对立,但却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断言“圣人奉天理之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强调理士永恒不变的。

3、认识论认为人的心中本来就是有知的,在心上反省内求,就可以认识一切真理。

程颢认为,真理来源于内心,内求于心,就可以认识一切真理。

认为“穷理”和“尽性”是一回事。

“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

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程颢更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知:天赋的先验知识)程颐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就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的认识,格物所得之知乃是心中本来固有之知。

他认为,“格”是“至”的意思,“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得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先积习,然后贯通,贯通不是归纳不是科学的总结,而是一种恍然的体会。

4、“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程颐认为,见闻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既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指关于事物根本原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理性认识,见闻之知是外来的,而德性之知不凭借见闻,而是内在的,是先验论的观点。

5、知行问题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学说,认为知事行的根本,必须先有认识,有了认识,自然会照着所知去做,如没有认识,就无法行动。

由于强调知的作用,程颐还提出了行难知亦难的观点。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一、人性论二程为了把封建的道德标准说成是人的本性,同时又要对于人实际上何以有不符合这些道德标准的行为做出理论的说明,提出人性二元论的说法1、人性二元论二程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谓性”的性,一是“生之谓性”的性。

“天命之谓性”的性,是在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程颢又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极本穷源源之性”,这性事最根本的,也就是作为宇宙根源的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是绝对的善。

“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之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这性有善有恶,是从“气”来的。

二、道德学说程颐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认为五常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的本性,是人内在的固有的东西。

1、人有善恶因气有浊清之分,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善有恶。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2、“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根据人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宣称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势不两立的。

是修养之道。

2、修养方法程颢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所谓“仁”就是“万物一体”的体验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觉得自己与万物合而为一,觉得对万物无有不爱,强调以天地为大我,要泛爱万物,认为这是“至仁”的境界。

程颐强调“敬”,“涵养须用敬”,他反对道家和佛家屏去思虑的说法,主张以“敬”为基本的修养工夫。

“敬”是经常集中注意力,时时警惕自己,克服一切不符合道德原则的思想,“敬”就是集中注意力,严格遵守道德的规定。

邵雍的“象数学”邵雍的哲学思想不仅吸取了道教的“图书先天象数之学”,而且对于佛教的“止观”之说,《周易》的“太极”、“动静”、“阴阳”之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都加以“探颐索隐,妙悟神契,多所自得”,从而建立了一套“包括宇宙,始终今古”的庞大象学体系。

主要代表作有《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皇极经世》里的《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为其主要哲学代表作。

一、“合一衍万”的先天象数学“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是邵雍制定的关于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他对万物生成推衍出一套程序,而“神”起到了特殊作用。

神是“气”的主宰,它潜藏于天地,却能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实际上成为创化万物的原动力,神是表示太极创化万物中能起到微妙变化的作用。

邵雍利用象数关系来推演世界的发展及其周期过程。

太极是“无体”的“一”,它虽然不动,但可以通过纯粹的“数和形的概念”的逻辑推演而变化出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即各种“有体”的“象”和“器”。

二、“天元运世”的宇宙循环论与“皇帝王霸”的历史退化论邵雍的象数学从“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的目的出发,按照所谓的“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夷,物道有盛衰”的变化观,为自然和人类从胜到衰的历史循环编制了一套详细的年谱和规律。

邵雍还认为,人类的历史可以“皇帝王霸”来划分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情况是:“三皇”之世——“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五帝”之世——“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三王”之世——“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五伯”之世——“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

”朱熹他宣扬道统,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代表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第一节理一元论一、理的几层含义1、程朱学派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一般的东西,而事物则是特殊的东西,程朱认为理士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2、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实际上,他们把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源,他们把道德的基本原则说成是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当时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

二、理在气先朱熹将理和气不能相离,但他认为,理士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

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就具体事物而言,理气不相分离,从根源上来讲,从理论上来讲,理在气先。

朱熹说理与气本无先后是就构成事物的时间上说的,一事物成为一事物,,同时具有理和气两个方面,但朱熹还是强调的指出了“理”“气”的先后问题,他认为,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看,从根本上看,是“理”先于“气”的,这个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从逻辑上、道理上说“理”是在先的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这种先于具体事物一般原则“理”,朱熹又把她叫做“天理”,强调“理”是最高的、绝对的、永恒的和必然的。

三、太极最根本的、整体的理叫做“太极”,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根源。

太极本身虽无动静、无生灭,而一切具体事物的产生、变化、消灭都是由它那里来的。

这个太极,朱熹认为又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太极中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四种道德原则。

四、“理一分殊”——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体现整个太极,者叫做“理一分殊”。

他认为,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理只是一个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征途,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全宇宙只有一个太极,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所以生成存在的依据。

每一物都以太极为其存在的根据,每一物都涵有太极。

1、“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人每一物都以普遍的理为它的存在根据,所以每一个人每一物都具有普遍的理。

(引用佛教观点)每一具体事物都具有整个的理。

2、物物之间理的差别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影响,就有偏有全。

“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3、对华严宗的“一多”思想的解读“一多相容”的思想就是万理归于一理,每一个具体事物上的理都是那唯一的、整体的理的具体而微的表现,其中并没有偏、全、昏、明的差异,唯一的、整体的理与各个具体事物上的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

4、批评佛教佛教讲“空”,把一切看做是虚幻的,朱熹认为这是错误的,太极中具有众理,理虽是超时空的东西,但是“实有”,他批判佛教,认为他们虽然否定伦理关系,但实际上并没有逃脱这些关系,仍然还要按一定的“理”来活动。

5、理一分殊有时他所说的是普遍的理和特殊的理之间关系,有时是指太极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理一分殊”的说法,是把最一般的理即所谓的太极,安置到每一个事物之中,作为每一个具体事物存在的依据朱熹还认为一切人、一切物都是理和气构成的,人物禀理以为性,禀气以为形。

认为理在气先,心却是有了形体以后才有的。

心是以气为存在条件的。

心的知觉作用是心借以认识自己心中之理的一种机能。

四、对立的普遍性“独中又自有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而一物之内必包含对立,这就是内在的对立,但他所讲的对立,都是静止状态的对立,在他看来,对立面相互对峙,并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意张载的“两故化”,他承认正反来那个方面得交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他趁人事物的对立性,正是为了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的必然性,事物的对立面是永远不会相互转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