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PPT模板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顺境与逆境(人生经历)
(一)求学应考(嘉祐二年1057进士): 眉州-京城 (二)入仕外放(1061-1079):凤翔-治 平二年还京-熙宁四年1071贬杭州,知密州、 徐州、湖州 (三)遭文字狱(1079-1084):元丰二年 乌台诗案,入狱,贬黄州,元丰七年移汝 州、往常州
(四)复官升迁(1085-1094):元丰八年 返京,元祐元年1086知制诰,杭州、颖州、 扬州、定州 (五)流放岭南(1094-1079):绍圣元年 (1094)贬惠州,四年贬儋州,1100年遇 赦北归,1101年卒于常州 因被一贬再贬,苏轼晚年自题画像:“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认为 “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舒醉墨 堂》)
一、苏轼诗歌的主要类型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 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貌,真 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发展 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 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诗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苏诗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 反映现实的政治诗。干预现实、批判现 实始终是苏诗的重要主题,此类诗作主要针 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了作者关 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淑世情怀,代 表作品有《荔支叹》、《吴中田妇叹》等。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3. 歌咏自然的景物诗。此类诗作是苏轼 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所见所闻的忠 实记录,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还注入了诗人的浓郁情感和高雅情 趣,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三、散文风格:
1 文、道并重,多姿多彩。气势雄放,而又平 易自然。如行云流水,疏宕萧散。艺术上兼收 并蓄,主要渊源于孟子、庄子和战国纵横家。 2 构思精巧,见解新颖,议论透辟,变化自如, 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3 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夹叙夹 议,“随物赋形”,议论往往在情景交融的优 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生动鲜明,韵味隽永。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 士,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朝,曾通判 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 石变法,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哲宗元祐间, 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知杭州、颖州。 绍圣初,又以讥斥朝廷之罪,被贬惠州、 儋州(今海南岛)。后放还,死于常州, 謚文忠,世称苏文忠公。
二、散文分类:
一是议论文。特点是针对时弊,论证古 今,气势雄浑;善于在旧史中翻空出奇, 摆脱传统成见的束缚,独标新说;具有 一种形象的描述力。 1、史论和政论 2、杂说、书札、序跋:《日喻》、《文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二是记叙文。特点是随物赋形,文理自然,构 思多变;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情物态的精微 神理,以出神入化的文笔进行形象性的艺术再 现;长于议论,精于思辩;巧妙灵活的运用描 写、抒情、议论手法。将诗情画意与思致理趣 有机融合为一体。《石钟山记》 三是小品文。特点是篇幅短小,涉笔成趣,有 性灵,有哲理,审美价值高。《记承天夜游》 四是辞赋和四六:《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 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前赤壁赋》讲析: 此文通过夜游赤壁、怀古伤今而引发的 主客问答,反映作者在政治失意时期复 杂的内心世界,既有遭贬之后的悲观颓 丧,又有以佛老思想作安慰之解脱,最 终则又表达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全文景、理、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 现出极强的哲理性、抒情性,具有极高 的审美价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 参 寥 : 《 东 坡 先 生 挽 词 》 )
和士峨 气风冠 接。正 儿却笏 童戴立 。葛谈 巾丛 从, 杖凛 履凛 ,群 直惊 将国
苏 轼 像
苏轼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学识广博,于 诗、文、词、绘画、书法各体精通,其风 格雄放,文理自然,意趣横生,为宋代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对后代产生极其 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散文主张: ①文道关系上,他认为文章不仅仅是载道的 工具,它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 ②散文创作理论:以体用为本,重视散文的 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文理自然,崇尚追求 自然的散文风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 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艺术风格的 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 的荒芜。
2. 表现自我的抒怀诗。此类诗作多是描写个 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塑造自我形象,而 这些感慨情怀又多是在诗人个人经历与社会 政治、时代环境的碰撞中产生的,融入了诗 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内涵相当丰富, 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颇能代表苏诗的特色 和成就。
《食荔支二首》之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艺术特点: 1、按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与“乐-悲 -喜”的情感结构的组合; 2、景、情、理三者有机融为一体,达 到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3、形式自由活泼,姿态横生(在继承 辞赋中主客答问的形式下,又加以改 造,全文以散句为主,穿插对句,使 文章错落有致,具有行云流水般的自 然。);
第三节 苏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