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
“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 社会动荡不安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丝绸之路开辟4.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
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5. 《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A. 宣政院B. 腹里C. 理藩院D. 驻藏大臣6.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1 -C.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7. 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A.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8.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上古时候……圣人出现后,用钻木取火的方法使民众能吃到熟食。
)下列有可能最早品尝到熟食的古人类是A. 圣人B. 元谋人C. 北京人D. 河姆渡人9.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 开始实行分封制10.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11.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 重农抑商B. 实行什伍连坐C. 奖励耕织D. 按军功授爵12.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A.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B. 发展私学教育C. 挽救奴隶制度D. 研究人和人类社会1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 1 -立于A. 公元3世纪后期B. 公元3世纪前期C. 公元前3世纪后期D. 公元前3世纪前期14.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B.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D. 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15.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16.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17. 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
这表明A. 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 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 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D. 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18.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①《赤壁之战形势图》②《三国鼎立形势图》③《淝水之战形势图》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开放的社会D.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19. 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 1 -- 1 -A. 成汉B. 西秦C. 西凉D. 北燕20.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 战国商鞅变法B. 西汉休养生息政策C. 魏晋时期租调制D. 唐朝两税法22. 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①交兵部出兵 ②交门下省审议③交尚书省处理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①③②D. ②①③ 23. 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融合,血统不保B. 南北统一,武人当道C. 科举推行,名门败落D. 三省六部,权相难现2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5.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
该画卷最可能是A. 《禹贡地域图》B. 《女史箴图》C. 《齐民要术》D. 《送子天王图》26. 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 注重“以文治国”B. 中央集权加强C. 冗官现象严重D. 理学影响深远27.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实现了富国强兵B.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C.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 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28.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这带来的影响有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 ①③B. ②③C. ①②D. ③④29.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 匈奴统治者B. 女真统治者C. 契丹统治者D. 党项统治者30. 12世纪后期,有一位统治者百姓誉为“小尧舜”,他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大定之治”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组图片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1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4分)(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6分)(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5分)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三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2分)依据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试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突厥、吐蕃、靺鞨)的方式有哪些。
(4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经略吐蕃、台湾的措施和意义。
(6分) (4)如果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
(2分)- 1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20分)(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个人的品行和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2. (20分)(1)措施:“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和亲;结盟;册封(任意四点即可,答出具体史实也可)(3)措施:吐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意义: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