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育制度
• 文化传袭和创新功能可以归纳为教育的文化功 能,其主要表现在: • (1)教育把人类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 (2)教育也是文化的选择机构,以教育价值为 取向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新产生的文化进 行筛选。 • (3)教育在传递、引进和交流文化的过程中, 促进了文化的丰富、融合和创造。
2.技能培养及完成社会化的功能
(2)促进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功能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校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很 好的建立朋友圈的环境,比如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举行 歌舞晚会或其他娱乐活动,这些都能使同学之间很快建 立起一定的友谊关系。 (3)推迟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 由于大学的扩招,学生留在学校的时间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且很多人在大学毕 业后,选择继续留在高校攻读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生, 这些能缓冲一大批年轻人立刻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4)促进社会的改变。 在高校中开设一些课程,如妇女研究、黑人研究等, 这些都是社会妇女和黑人解放运动强大的推动力,推进 了社会平等民主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教育制度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功能主义 • 二、冲突论 • 三、符号互动论
一、功能主义
• 功能主义流派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即指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和能 力。这个流派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教 育的功能必须通过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并影响 社会环境并为其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 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实现社会配臵的功能的时候,对个体来说, 还有机会增加社会流动的机会,教育是个人改变 其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工具。
•
•
4.促进社会的整合及稳定的功能
• 教育促进社会的整合及稳定的功能是指学生们 在学校里学习相同的知识,接受相同的道德训练, 如此不同背景、宗教及民族的年轻一代才会习得全 国一致的文化及社会观。社会成员之间保持着共同 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这种共同信念、态 度和价值观的保持,是社会整合及稳定的基础。
社会控制——例子
• 最明显的例子是性别教育的控制:社会上存在着 “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学校教育就复制 并强化这种差别。教科书中的模范角色往往只有很少比 例出现女性,并且多强调其“贤妻良母”的角色,学生 从学校中学习这种刻板的性别角色,将来在社会中乖乖 担任的承认角色并复制这种性别差异。 如果我们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将产生文化霸 权(Hegemony Theory)。如此,学校被视为有权的 在位者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
•
3.筛选人才及社会配臵的功能
• 教育制度的筛选人才及社会配臵(Selecting and Allocation)的功能是指教育在完成各种人才 的培养、分类、选拔、分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凭或学历具有标明个体 的知识水平层次,知识结构和能力大小的功能, 所以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 筛选人才的标准。
5.推动经济发展
• 推动经济的功能是指,现代教育制度能够通过 对个体的培养,为社会生产部门输送各种劳动力和 人才,并且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参与经济生产活动,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一直紧密相关,一方面, 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另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冲突论
•
所谓冲突的视角,“指的是按照一种冲突或矛盾 的假设或模式去整理和看待各种教育活动和现 象”, 把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 种冲突关系,以此出发来思考和诠释教育中的现象 和问题。 冲突论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冲突的场所。 在任何社会中,特定的阶层都想支配其他阶层, 那么社会制度变成了那些掌权阶层支配无权阶层 的工具。如此,教育则成为了维持阶级控制的工 具。学生被培养成符合目前社会需求的模式。
3.教育制度是教育行为的规则和规范。(社会学角度)
教育制度是指对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活动的 制度化,它是为了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教育组 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 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 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 1.价值目标系统; • 2.行为规范系统; • 3.组织架构系统; • 4.物质设施系统。
•
1.不平等的复制(Reproducing Inequality)
• 针对功能主义者所认为的,教育是促进个体社 会地位流动,实现社会的民主、流动、平等的一个 重要途径;冲突论者则强调教育是通过复制统治集 团的意识形态而在传递文化,最终是在复制现有的 阶级分层结构,即教育是上层阶级用来复制不平等 地位的主要工具。
教育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制度的定 义、特点,分析构成教育制度的 要素,讨论教育制度的三个理论 视角。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中 国教育的热点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制度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述
• 一、什么是教育制度 •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 三、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联系
不平等的复制——相关研究
• 鲍尔斯(Bowles, S.)与金提斯(Gintis, H.)提出“社会 再生产理论”来解释如何通过教育制度实现社会不平等关 系的复制。
• 美国社会学家巴兹尔· 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从语言 代码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复制与阶级控制的过程。
•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更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 念,指出教育制度通过文化资本的运用来复制着不平等的 社会关系。
一、什么是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涵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重理解, 广义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 思想品德的一切社会活动。狭义教育专指 学校教育,使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什么是教育制度?
目前对教育制度的界定大致分为三类: 1.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 施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1985) 2.教育制度是教育组织和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学角 度)
3.经济和教育
• 经济制度的变化常常会带来教育制度的变化。这些 变化集中表现在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教 育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其中,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知识 经济的兴起给教育制度带来的变化最为突出。 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引发了教育 观念的变化。如,教育产业观、人才资源观、学校竞争 观念的形成。 其次,市场经济还影响了教育体制的变 革。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进一步扩大。 关于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改 革的问题做了许多的论述和研究。
•
6.教育制度的潜功能
• 关于哪些是教育制度的显功能,哪些是潜功能, 不同的社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随着社会的发 展,很多原来是潜功能也逐渐被大众意识到,而变 成了显功能。所以这里所讨论的就是传统所认为的 潜功能:
•(1)儿童看护功能
各个学校就像一个个看护小孩的场所,由幼儿园一直到 大学,社会把一大群的同龄小孩聚集在一起,并由专人老师 看管教导,这就是教育的儿童看护功能。
2.政治与教育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影响到该社会的教育制 度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政治体系影响教育系统最 主要的方面表现在,以统治集团为主体构成的国 家政府对教育的行政性干预,有的称这为一种 “霸权主义的国家复制”行为 。 具体而言,统治集团的发展方针、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观会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在其控制的社会 化机构中影响、干预、监管整个教育过程。 比如,
• 在学校里,年轻一代不仅袭得文化知识,听 说读写能力等,也要学习以后生活所能依靠的生 存技能、职业技巧,这就是技能培养。 比如:合作、守时和服从;医生需要学习医 学技术、律师需要习得辩护能力等。
•
•
学校是学生和其未来职业的重要连接机构, 个体的职业的性质、收入水平和其受教育程度密 切相关。
•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 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教育通过传 授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 获得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承担某个角色所必须的 责任感和能力,促成人的社会化。 但是,教育的过程并不等同于完成社会化过 程,因为教育制度还没有完成个体所有的社会化 任务,与社会化还是存在差别的,显然学校教育 仅仅是个体年轻时期的社会化。
2.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
在学校课程上,表面是强调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听说读写的能力等,但是在这些课程后面还隐藏 着一些其他的课程,即学校有意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态度及行为的隐性课程。
•
这种课程通常是采用一种未被意识到的方式将 “有效主流文化”强加给学生大规模、制式化的学 校教育,强将固定的知识及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 这个过程本身即充满“控制”意味。
•
1.家庭与教育
• 学生在学校成绩的优劣与家庭环境相关。
• 相关研究结论:
• 家庭子女数跟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有关;子女 数少的学习成绩较优秀。 • 家庭里老大的成绩比其他小孩差; •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最大。美国 社会学家邓肯认为,人们的教育获得与其父 辈的社会阶层特征和教育水平有着极为显著 的相关性 。
义务教育的年限、教育目标的确立、增删等。
• 政治体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 第一,国家行政对知识生产的作用。由政府投资、策划、主 持的大规模教育研究反映了国家的战略考虑和发展规划,从 而对教育研究的开拓和知识的生产起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它 规定各个阶段教育研究的内容、性质、趋向、特征,是教育 发展的脚步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相适应。 • 第二,国家对教育的调控作用。世界各国均通过义务教育法、 考试制、毕业证书及其他资格证书的颁发等手段调控整个学 校教育的进程,使之向有利于国家总体建设方针的方向发展。 比如,政府常以教育经费及教育人员的分配作为对教育制度 控制的手段,经费的编排和宽紧皆可能影响整个教育的目的 和方向。在人员控制上,聘任制度和资格审查也让政府可以 控制胶原的来源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