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物分析和诗词特点
配流岭外,死于途中。次子义阳王李琮入河 南狱,一女嫁崔氏,有“勤孝”之誉。后李 琮和两弟配流桂林,被杀。李琮子行远、行 芳配流巂州(西康西昌),后受刑,行芳年 幼获免,却愿替兄受死,终双双被杀,西南 人称其“死悌”。
“勤孝”之女即杜甫外祖母。
杜甫外祖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高祖第 十八子),武后时配流利州(四川广元), 不久被杀。
二、杜甫的经历
(一)漫游生活 玄宗开元19年,20岁,漫游吴、越; 开元23年,24岁,自吴越东归,东都应 试下第; 开元25年,26岁,漫游齐、赵; 开元29年,30岁,洛阳结婚,居3年, 遇李白,订交; 玄宗天宝4年,34岁,再游山东齐州, 再遇李白。
(二)困居长安 天宝5年,35岁,入长安求仕; 天宝10年,40岁,献《三大礼赋》 (《献朝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 南郊赋》); 天宝11年,,41岁,召试文章,送列有 司,参列选序;
杜甫人物分析和 诗词特点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来做诗苦。 诗据《本事诗》,但李白集中无。洪迈 《容斋随笔》谓乃“好事者撰”。 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 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膺作也。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一、杜甫的家世
杜甫是晋名将杜预(220——284)的第 十三代孙。
代宗大历5年,59岁,在耒阳去世。
三、杜诗接受
杜诗的影响,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在 于他诗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诗体的博大精深、 无体不备上。
(一)杜诗接受 当代: 杜诗影响较小,大致有以下原因: 身纷低微,即便多方投献,也难得有力 者推誉; 最有影响的律诗,特别是晚期律诗,很 难被人们迅速认识;
后半生漂泊蜀中、江湘,地较偏僻; 战乱时文学传播、接受,不能同和平时 期相比; 虽成名于盛唐,但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盛 唐风尚不十分相符。 在唐人选唐诗总集中,其诗歌遭遇大致 如下:
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 古号诗史。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一) 两层含义 其一、真实性,对历史的真实纪录与反 映;可补史之缺,但不能以诗为史。 其二、形象性,有比历史著作更为丰富 的生活图景。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新唐书》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 普遍以“诗史”标称杜诗特点。
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 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 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 史。
——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
代宗广德二年,53岁,入严武幕; 代宗永泰元年,54岁,离蓉,经嘉州 (四川乐山)、戎州(四川宜宾)、忠州 (四川忠县)至夔州(四川奉节)西云安 (四川云阳); 代宗大历元年,55岁,在夔州; 代宗大历三年,57岁,正月离夔,冬至 岳州(岳阳);
代宗大历4年,58岁,往来潭州(长 沙),衡州(衡阳)间;
北宋王洙《杜工部集》收诗1405首(古 诗399首,近体1006首);
北宋李纲《校定杜工部集》1440余首。 这时,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讲求勾 稽史实,以史证诗,如: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徐居仁 编次,宋黄鹤补注;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宋黄鹤 补注,宋刘辰翁评点,元高楚芳编。
宋代,基本上弄清了杜甫的生平经历、 诗歌编年等问题,对诗中用典、词语出处以 及难字难句作笺释,基本上弄懂了杜诗。
(一)父系:奉儒守官 诗歌家事 杜预(京兆杜陵人)——少子杜耽为晋 凉州(甘肃武威)刺史——孙杜逊东晋初迁 襄阳,为襄阳杜氏始祖——子潜光——玄孙 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
子鱼石为隋获嘉(河南省)县令——子艺依 为巩县令,迁巩县——子审言,膳部员外 郎——子闲,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二)母系:血统悲剧 杜甫母亲出于清河崔氏。 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任襄州刺史,越 王李贞伐武,李慎受牵连下狱,改姓虺氏,
元、明两代成就较小。
清代: 又掀起了注杜高潮。 明末清初: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王嗣奭《杜臆》 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 金圣叹《杜诗解》
康熙以后,产生了尤其有影响的两个注 本:
浦起龙《读杜心解》 杨伦《杜诗镜诠》
四、杜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年, 即封建社会由盛入衰的转变过程当中的种种 现象,具有“诗史”性质。
元和八年(813),元稹作《唐故检校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作《与元九 书》。
元和十一年(816),韩愈写《调张 籍》。
晚唐: 学杜现实性诗者极多,但真正能承继杜 甫衣钵的是李商隐,其七律组织严密而跳跃 性大(这是诗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
宋代: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士大夫、 文人越来越看重杜诗。 宋仁宗以后,杜甫的影响越来越大,杜 集定本出现,如: 北宋苏舜钦《老杜别集》收诗380首左 右;
天宝14年,44岁,授何西尉,不拜, 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岁末辞;
天宝15年,45岁,安禄山攻破长安, 杜困长安。
(三)艰难为官 肃宗至德二年,46岁,奔风翔授左拾 遗; 乾元元年,47岁,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48岁,客秦州(甘肃天 水)、同谷至成都。
(四)漂泊流浪 肃宗上元元年,49岁,成都建草堂; 代宗宝应元年,51岁,成都乱,客梓 州(四川三台)、射洪、阆州(四川阆 中); 代宗广德元年,52岁,在梓州、汉州 (四川广汉)、阆州;
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 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 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 已。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中唐: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反 映现实、揭露时弊的精神,把创作看成是实 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韩愈主要在表现方法上继承杜诗,追求 怪诞奇险和议论化、散文化倾向。
芮挺章《国秀集》(744年),选录初 盛唐间(天宝3年前)自李峤至祖咏85家 280首诗,无杜诗;
殷璠《河岳英灵集》(753年),选录 开元2年至天宝12年间24家234首诗,无杜 诗;
元结《箧中集》(760年),录7家诗 24首,实无杜诗;
诗人逝世不久,润州刺史樊晃编《杜工 部小集》六卷,收诗29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