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病害处理分析

常见病害处理分析

常见病害处理分析1、道岔方向不良1.1 原因分析1.1.1 忽视对道岔的整体维修,忽略道岔前后线路,造成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顺,通过列车时发生剧烈冲撞,方向和轨距发生变化。

1.1.2 道岔的铺设位置不正确,养护维修时又未考虑大方向,随弯就弯,逐渐使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吻合,使列车发生折角运行,增大了车轮对轨道的冲击,造成道岔位置前后、左右错位,轨距和各部间隔尺寸不合,加重了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1.1.3 作业方法不合理,在整治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时,错误的迁就导曲线或辙叉,使支距、轨距硬性凑合,造成各连接部不圆顺。

1.1.4 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使尖轨前端递减轨距和方向难以保持,尖轨尖端和中部轨距变小,尖轨跟端与导曲线连接方向不顺,直股基本轨尖轨尖端处方向不良。

1.1.5 捣固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转辙器、导曲线和辙叉部分钢轨密集,岔枕间隔较小,岔枕间安装有转辙设备、尖轨拉连杆、导曲线轨距杆,使扒碴与捣固作业不宜进行,加上道岔直、曲股运量不均衡,使线路出现挖坑,加剧列车通过的摇摆和冲击,增加破坏方向的横向推力,方向容易变化。

1.1.6 道碴不足,夯实不好,降低道床阻力;由于转辙设备影响道碴的补足,加上夯实困难,方向难以保持。

1.1.7 各部分钢轨及其零件和岔枕连接不好,也可引起一系列病害,如基本轨横移、轨距变化、轨道爬行、零件磨耗等,导致方向不正。

1.1.8 其他诸如尖轨方向不正;护轨、翼轨喇叭口坡度过陡,位置不合;辙叉咽喉过窄;轮缘槽宽度不合;轨距、间隔不对,轨距递减不良等,都能加剧车体的摇摆和车轮的冲击,破坏道岔方向。

1.2 预防整治措施1.2.1 做好道岔前后100m线路的整体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在着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先做好线路前后方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治。

1.2.2 做好直股方向,拨好道岔位置;道岔轨距、导曲线支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

1.2.3 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转辙部分轨距变化多,递减距离短,要正确弯好曲基本轨弯折点,方能保证转辙器部分的轨距和方向的正确。

1.2.4 加强捣固作业,除按照普通轨道对手工捣固的规定进行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另外,还应根据岔枕间隔宽窄及各部分受力情况,适当调整与增加镐数,力求质量均衡。

1.2.5 补充夯实道床,转辙部分设置转辙杆、拉连杆,各枕木道床应比岔枕顶面低50~60mm,并夯实道床。

1.2.6 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及时补充、更换与整修零件,防止基本轨横向移动。

2、道岔爬行道岔爬行是线路上的严重病害,引起岔枕偏斜、轨缝不均、转换失灵、螺栓拉弯等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主要道岔和绝缘接头前后100m加强锁定,预防道岔爬行,同时应对道岔采用加强措施。

2.1 原因分析2.1.1 道岔前后线路防爬锁定不良,或道岔与无缝线路间缓冲轨轨缝不足影响到道岔,任何一条线路发生的爬行均集中到道岔,引起严重爬行。

2.1.2 捣固不实,道床不足,夯实不好。

2.1.3 尖轨跟端螺栓不紧或失效,焊接接头平直度超差,造成尖轨爬行。

2.1.4 联结零件失效或缺少,减弱防爬阻力,助长轨道爬行。

2.1.5 轨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2.1.6 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较大坡道上,易于爬行。

2.2 预防整治措施2.2.1 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100m地段,适当增加防爬设备数量。

2.2.2 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维修时坚持清筛道床和清土作业。

2.2.3 整修尖轨跟端螺栓,对于失效的及时予以更换;整修焊接接头。

2.2.4 加强联结零件的养护,发现松弛及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2.2.5 消灭大轨缝,更换长度不足的短轨,消除因爬行而拉大的轨缝,补足并上紧防爬设备。

2.2.6 导曲线部分利用轨距杆加固,增加轨道框架刚度,防止导曲线横向移动,控制道岔纵爬、横移。

3、零件松动、失效和缺陷3.1 原因分析3.1.1 养护不良,助长零件失效;如捣固不彻底,使道岔各部分出现暗坑、吊板,加大了过岔列车对线路的冲击,道岔震动加剧,零件松弛而失效。

3.1.2 忽视零件的及时整修,日常养护检查漏项。

3.1.3 技术作业不良,不明确零件作用及规格,造成安装错误导致产生新病害。

3.2预防整治措施3.3.1重视综合性整体维修,加强零件的养护维修。

3.3.2 健全检查整修制度,及时发现病害,并及时进行整修,经常保持零件的完好状态。

3.3.3 严格要求正确作业方法,熟悉道岔各部分零件的作用,预防病害的发生。

4、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4.1 原因分析4.1.1 尖轨顶铁尺寸误差。

4.1.2 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拉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4.1.3 基本轨工作边与尖轨非工作边有“肥边”造成假密贴。

4.1.4 滑床台涂油不良或滑床台板被磨出台阶,摩擦力过大。

4.1.5 垫板螺栓扭力不足或垫圈失效,造成垫板外挤(垫板孔径Ф33mm,螺栓Ф30mm)。

4.1.6 基本轨横向移动。

4.1.7 基本轨、尖轨有硬弯。

4.1.8 实际框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4.2 预防整治措施4.2.1 用顶铁调整片或打磨顶铁予以调整。

4.2.2 调整转辙机及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4.2.3 打磨基本轨和尖轨肥边。

4.2.4 更换滑床板。

4.2.5 垫板孔磨损严重的应予以更换。

4.2.6 改好轨距,消除假轨距。

4.2.7 矫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

4.2.8 确认道岔框架、整治钢轨硬弯,在使用弯轨器对硬弯处进行修整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钢轨状态。

钢轨是弹性材料,弯折后瞬间有产生小量回弹。

因此,需要将弯轨作业分解为几次,逐步到位,同时注意防止弯折过度。

对曲线基本轨及曲线尖轨进行修整时还必须注意钢轨原始弯折点的位置,部分钢轨可能存在原始弯折点不符合设计标准的情况。

5、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5.1 原因分析5.1.1 滑床板弯曲。

5.1.2 滑床台磨耗或塌陷。

5.1.3 岔枕变形或岔枕空吊。

5.1.4 捣固不实。

5.2 预防整治措施5.2.1 更换标准滑床板。

5.2.2 抽换变形的岔枕。

5.2.3 做好捣固工作。

6、尖轨跳动6.1 原因分析6.1.1 尖轨跟端轨缝过大,间隔铁和夹板磨耗,螺栓松动,过车时加大了冲击力。

6.1.2 防跳卡铁缺少或失效。

6.1.3 捣固不均匀,有吊板。

6.1.4 跟端连接错牙。

6.1.5 尖轨或中部滑床板拱腰。

6.2 预防整治措施6.2.1 修整或更换磨耗严重连接零件。

6.2.2 修整或更换防跳卡铁。

6.2.3 加强尖轨跟端捣固,消除吊板,使轨底坚实,强度均匀。

6.2.4 消灭接头高低、左右错牙。

6.2.5 整治拱腰尖轨或拱腰滑床板。

7、尖轨扎伤与侧面磨耗7.1 原因分析7.1.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7.1.2 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7.1.3 尖轨跳动。

7.1.4 尖轨顶铁过短。

7.1.5 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7.1.6 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扎、挤、辗作用。

7.2 预防整治措施7.2.1 综合整治,确保尖轨竖切部分与基本轨之间的密贴。

7.2.2 通过调整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保证尖轨与滑床板密贴;尖轨顶面有飞边时,及时进行打磨。

7.2.3 通过顶铁调整片予以调整,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7.2.4 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与扎伤的尖轨同时更换。

7.2.5 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

8、尖轨扳动不灵活8.1 原因分析8.1.1 尖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8.1.2 尖轨跟端联结零件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扳动。

8.1.3 基本轨有小弯,滑床板不平直。

8.1.4 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

8.2 预防整治措施8.2.1 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确位置,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

8.2.2 修整或焊补尖轨跟端联结零件。

8.2.3 整修滑床板。

8.2.4 保持尖轨跟端轨缝,不允许挤成瞎缝。

9、导曲线轨距扩大9.1 原因分析列车通过导曲线时,产生离心力、横向推力以及车轮冲击钢轨,扣件松动,钢轨产生小反。

9.2 预防整治措施9.2.1 增设轨距杆。

9.2.2 整治轨撑离缝,消灭假轨距。

9.2.3 岔枕钉孔损伤时及时予以处理或更换。

9.2.4 消除岔枕与垫板的离缝,使扣件系统保持足够的扭力矩。

10、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10.1 原因分析10.1.1 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或从翼轨向心轨过渡时,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

10.1.2 磨耗和伤损常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40mm处,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

10.1.3 辙叉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引起排水不良,翻浆冒泥;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伤损。

10.1.4 橡胶垫板压溃,增加冲击力。

10.2 预防整治措施10.2.1 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

10.2.2 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

10.2.3 更换压溃橡胶垫板,缓冲受力,延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

11、无缝道岔养护维修工作重点11.1 控制锁定轨温变化。

道岔及其前后100m线路锁定轨温变化不得超过±5℃。

11.2 控制道岔纵爬横移。

经常保持道床断面,切实做好扣件养护,及时消除道床翻浆、排水不良、几何尺寸超限等病害,做到下部稳、上部准、纵不爬、横不移。

11.3 保持各部零件齐全有效。

加强检查和养护,保证各部零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1.4 把道岔两端线路和道岔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量,注意发现和消除道岔区存在的长波不平顺,提高列车过岔稳定性。

12、尖轨降低值12.1 原因分析尖轨降低值是影响列车列车直向过岔平稳性的关键技术参数,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晃车现象。

12.2 预防整治措施降低值调整量大于1mm、小于2mm时,通过更换一定数量、规格的基本轨下橡胶垫板来调整降低值,同时通过调整铁垫板下橡胶垫板保证高程。

降低值调整量大于2mm时,应更换尖轨或基本轨。

13、尖轨扭转13.1 原因分析由于内应力释放、钩锁器长期作用等因素,道岔尖轨发生扭转,影响尖轨轨底坡和轨顶坡,从而影响轮轨接触关系,产生晃车现象。

13.2 预防整治措施打磨轮轨接触面保证光亮带均匀过渡或更换尖轨。

14、尖轨跟端平直度14.1 原因分析尖轨跟端不平顺,造成光亮带漂移,影响行车稳定性。

14.2 预防整治措施打磨轮轨接触面保证光亮带均匀过渡或更换尖轨。

15、辙叉支距15.1 原因分析辙叉支距控制不到位,造成辙叉支距超标,影响侧向行车稳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