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如果你再有热汗出,也得有汗不是吗?你在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
这一节,说你实着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底下没象上边说的详细了。
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
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是候肾的。
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
肾主骨,肾虚,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
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
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
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
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
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
这个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得这个历节痛。
这又是一节。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又是一个原因。
“盛人”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
“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
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迟相搏,头前也讲过了。
所以出汗,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吹一吹,这最坏了。
这个汗一出,这个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
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
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道摄生,就容易得这个病。
到这,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
底下,就是具体证治了。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历节嘛,所有的肢节,即四肢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尪羸”尪,就是一种...,就是畸形,羸是瘦。
人瘦,但是身体不是那么匀称,有的地方有些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疼得厉害,不仅肿,也疼。
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的意思。
“头眩短气”这都是内里头有湿有饮有水的一种问题。
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人头晕,用苓桂术甘呐,而且得利尿。
头晕的水,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
由于气上冲,这个水与这个气,协着这个气一起往上冲。
所以寒水这种东西,如在上边,就是说在胃了,再有气冲,影响头脑,就头眩啊头晕啊,或者头沉,这都是一个水在心下,就是在胃。
那么同时呢,有水也短气,它压迫横隔膜,就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
咱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讲了,气上冲心。
“温温欲吐”胃有水,他要吐的,老要想吐,温温欲吐,并没吐出来。
古人这个温温,与这个愠愠是通用的。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论语上一句话。
愠,就是恼怒烦恼。
就是这个恶心,咱们现在说的这个恶心,使人烦恼,烦心,就是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温温欲吐。
我们根据上面所讲的,总之这个关节痛,它是湿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脚特别肿,挺好使,也常用这个方子。
他里头饮也盛,湿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一般脚气上冲的情形也有用的机会,主要的是桂枝治上冲。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他是恶心的厉害,临床上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说它是散寒啊,其实它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水往上逆,所以生姜它有这个作用。
“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这个方子,它仍然是桂枝汤的底,它以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这个它往上冲。
这种甘药不要用太多,他把大枣去了。
另外,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
用桂枝这个方子的主要目的,加上麻黄、防风祛外邪的力量,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啊,不是只用麻黄剂,桂枝的量用得特别重。
由于恶心得厉害,所以生姜加量。
知母这个药啊,不但解烦,同时能够祛水,尤其祛下边的这个水,由于...肿大嘛,所以搁上知母。
附子咱们讲过了,是祛湿解痹的,就是痹痛,它能够从皮肤外祛水气的。
那么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方面能够外解所谓风邪了,那么同时偏于治呕祛水气。
祛水,我们要是有浮肿祛水,没有不用麻黄的,不用麻黄,它要没有表证则已,要有表证更得用麻黄。
但是一方面也得搁利水的药,白术也是了,同时加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
这个方子很常用,不一定得是历节都疼,如果下肢关节疼,有肿,这个方子就好使。
他底下又有写历节了,这个前后次序,这个书编次的时候没搞好,应该底下这段也给搁上头才对呢,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上才对,它是讲历节的原因。
这个历节病不属于上边这几项,还有饮食不节,也容易造成的,他底下就说这个了。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酸入肝,过食酸就伤肝。
这个筋,肝主筋,肝伤了就伤及筋,筋伤就缓而不收,迟缓了,松弛了,失去收缩的作用,所以他起名叫泄,泄与收缩是对待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平时爱吃咸的,大量吃,咸入肾,吃多了伤肾,肾主骨,也就伤骨。
那么骨伤呢,就是痿而不能行,咱们说下痿,痿,指痿废,所以他“名曰枯”。
“枯泄相搏”说有两种情形,由于食酸而伤筋,筋伤了缓驰不收,就是泄;另一方面,好食咸,咸者伤肾,也就伤骨,骨伤就是痿而不用,所以叫枯,枯和痿是一个意思了。
筋泄,骨枯痿,这么两种情形结合到一起,“名曰断泄”泄还是上边的意思,断,就不通的意思。
因为这个筋骨,都在关节这个地方,人的血液是通彻全身的,尤其现代说的循环也是,达到四肢,完了从四肢静脉回来。
古人呢,在这地方也知道一点,也不是一点不知道。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由于证的方面,枯痿缓驰不收,筋骨这地方,不是说不通血液了,通,但是困难了,所以叫做断泄。
这样子呢,引起不通,也不是绝对不通,要绝对不通用现在的话说就要坏死了,不是一点血液也不通了,通的,但不是畅通。
由于“荣气不通,卫不独行”由于荣气不能畅通,卫气也不能独行。
荣卫这两个东西,它是荣之所至,就是卫之所在,就是血管的通透作用,古人说的渺渺茫茫,看得不清楚,近代医学说得比校清楚了。
尤其毛细血管,在人体表面,血管有通透作用,血管里头水份多,它往外出,内外保持恒量的。
那么里头水份少,外面的咱们说的津液就往里头去。
所以古人说,卫在脉外,营在脉内。
它这个里头是血液,可是与外边是通的,出来血管外头就是津液,津液就是气,古人说的气就是津液,你们看内经上说,如雾露之溉,灌溉的溉啊,所以气在人身上周身是无所不在,就像雾露一样的,灌溉全身,不是我们说的呼吸气那个气,不是那个气。
那么血管不到的地方,和谁通透去?卫也就没有了。
咱们饮食入胃,血管吸收,各细胞组织需要营养啊,那怎么去的?那就是从血管渗透出去的,把这营养成份送到周身各个细胞组织。
细胞组织的废物呢,血管再把它吸收回来,所以血管内外有通透作用,正常生理也是这样的。
古人在这儿也知道一点,不知道不会说这些话的,但是不是那么确切详细,有时候在这这么说了,在那又那么说了,限于科学水平嘛,也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但是也不必对古人说些什么不然,当时没办法,只能知道那些。
毛细血管得在显微镜下走,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那怎么能看到毛细血管呢,看不着,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就是粗。
那么荣卫都不通了,三焦行津液啊,所以“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就是无所使的意思了。
“四属断绝”就是四维不张了,不能旁灌于四旁了。
所以“身体羸瘦”我们人身体这个肥啊,水份最多,就是津液。
如果没有水份的灌溉,形体就要消瘦得。
所以人身上一百斤,六七十斤的水份,人的瘦与缺水是很有关系的。
“独足肿大”那么湿浊之气呢,因为人太虚了,它是下注,所以唯独脚肿大,身上都瘦。
“黄汗出”尤其下肢爱出黄汗。
这个皮肤它也虚啊,不能收摄,就出黄汗。
如果“胫冷”指的小腿,那就是黄汗了,我们后头要讲的,讲水气篇,有黄汗。
那么历节呢,它不是胫冷,而发热。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黄汗出,胫冷,指的黄汗说的。
黄汗是水气了,它也肿,也出黄汗,但是胫冷;这个历节呢,还是有风邪的问题,有热的关系,所以它不冷而反发热,那么这是历节。
这一段他在这个地方他给黄汗、历节做个鉴别,他也是有这个意思。
历节也出黄汗,所不同的,一个是胫冷,一个是反有热,反发热。
那么这一段饮食偏嗜酸咸的人,也容易影响肝肾虚,肝肾虚就影响到筋骨弱了,筋缓枯痿了,就能造成这些情况,也能够导致成历节的。
这个应该搁头前,一条一条的全是说历节病的原因了。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这是最重了,“病历节不可屈伸”历节就是周身关节全疼,尤其四肢而不得屈伸,疼痛得厉害,疼痛以至于不得屈伸啊,所以拘挛痛。
“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啊,治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不过这个方子做的非常好。
主要有乌头煎,这个往后头讲,这里头也提了,这个方剂里,他用麻黄、芍药、黄芪各、甘草、乌头,他用的川乌了,不要用草乌,草乌毒太大。
川乌五枚,大乌头煎里,是大乌头五个,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
蜜二升就是两小碗,把五个乌头搁在里头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了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乌头就不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头了,所以叫乌头煎。
这就是一个药,这个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疼,后头有,咱们讲寒疝那一章就有了。
那么这个方剂呢,它用前四位药,祛外邪了,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用乌头蜜煎呢,就是治历节痛。
还有一个,他也没讲在这一章,其实应该在这一章讲。
有一个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就是合用乌头蜜煎,那个是治桂枝汤证的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的,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他用桂枝乌头汤,后头也有,都有,我主要为了解释这个方剂。
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这个,恶风厉害是黄芪的关系啊。
虽然无汗,但是表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不搁黄芪的。
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乌头蜜煎来治疼,治关节疼。
蜂蜜就治疼,是甜药都缓痛。
乌头一个药,跟附子一样,这一个药你们看得少了,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就治这个,就这一味药就治这个。
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
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