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故事包容的故事20个包容的故事(一):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我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
宽容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
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包容的故事(二):拿破仑的宽容拿破仑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养成了宽容他人的美德。
作为全军统帅,批评士兵的事经常发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气凌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顾士兵的情绪。
士兵往往对他的批评欣然理解,并且充满了对他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欧洲大陆一支劲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士兵们都很辛苦。
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
在巡岗过程中,他发现一名巡岗士兵倚着大树睡着了。
他没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枪替他站起了岗,大约过了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醒来,他认出了自我的最高统帅,十分惶恐。
拿破仑却不恼怒,他和蔼地对他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能够谅解和宽容的,可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
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必须细心。
拿破仑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大声训斥,没有摆出元帅的架子,而是语重心长、和风细雨地批评士兵的错误。
有这样大度的元帅,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战呢如果拿破仑不宽容士兵,那只能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识,丧失了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宽容的智慧:宽容是一种艺术,宽容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的举措。
在短暂的生命里学会宽容别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许多欢乐,使人生更有意义。
正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胸怀才能比天空还宽阔,才能尽容天下难容之事。
包容的故事(三):总理轶事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
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样明白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包容的故事(四):《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刘备去世以后,蜀国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
当时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后顾之忧。
有人提议,派一员大将南下足以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
可是诸葛亮研究得更长远,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孟获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
当士兵押孟获进营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后,问孟获:我们的军营怎样样孟获不仅仅不赞扬,反而说:可是如此。
以前我不明白你的虚实,所以战败了。
此刻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战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
几天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
为人处世孟获还是不服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
最终一次,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
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样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终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自那之后,孟获死心塌地归顺蜀汉,直到诸葛亮死,他都没有叛乱。
这在客观上为蜀汉出兵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并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宽容的智慧:诸葛亮七擒孟获,把智慧和宽容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一方长治久安。
宽容是一份接纳,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仅有能接纳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宽容。
包容的故事(五):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管鲍之交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长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经邦济世的才能。
年轻时,与鲍叔牙一齐做生意,赚了钱分帐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
大家都很生气,鲍叔牙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我是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
之后,管仲参了军,每次打仗都缩在最终面,撤退时又跑在最前面,别人都骂他是个胆小鬼,鲍叔牙出面制止别人的耻笑,说管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
管仲听了这些话,十分感动,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他们俩结成了生死之交。
却说齐襄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纠,母亲是鲁国人;小儿子叫小白,母亲是莒国人。
管仲对鲍叔牙说:齐襄公死后,继承王位的不是纠就是小白,我们俩此刻分别去给纠和小白做教师,到时不管他俩谁做国君,咱们俩都相互推荐。
鲍叔牙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管仲就做了公子纠的教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教师。
齐襄公是个昏君,被大臣杀了。
当时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大臣们决定迎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
鲁国派人送公子纠回国,莒国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国,管仲怕小白先回国,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
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与鲍叔牙快马加鞭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当了国君,十分生气,就派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而还。
在齐国压力之下,鲁国杀了纠,把管仲送回齐国。
齐桓公要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说:管仲这个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他比我强十倍,期望大王不要记恨他射您一箭,让他当丞相。
桓公想了想说:好,我先见见他,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齐桓公选了个日子,亲自把管仲接到宫里,管仲就向齐桓公谈起了自我的治国政策。
管仲讲得头头是道,齐桓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连续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十分高兴,就把所有国家大小事情交给管仲去处理,称他为仲文。
管仲死后,齐桓公让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说:我这人善恶分得太明,恐怕难以胜任。
齐桓公为了让鲍叔牙当丞相,就把自我宠爱的三个小人赶出了宫门,鲍叔牙才当了丞相。
宽容的智慧: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和推崇,最终让管鲍之交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
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它能化害为利,化敌为友。
宽容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我的行为。
毕竟人心不是靠力量能够征服的,宽容大度能够感化一切心灵的坚冰。
包容的故事(六):香烟故事有一次,几个哥们一齐去一个朋友家看球。
男人看球,总离不开香烟。
直到球赛结束,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抽了三盒烟。
朋友的妻也一向在旁边陪着我们。
可是,她竟然什么也没说。
只是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我们觉得很奇怪。
你怎样就不管管他和我们这么抽烟?一个哥们儿问道。
朋友妻微微一笑,说:我也明白抽烟有害身体健康,可是,如果抽烟能让他欢乐,我为什么要阻止?我请愿让我的丈夫能快欢乐乐地活到60岁,而不愿意他勉勉强强地活到80岁。
毕竟,一个人的欢乐不是任何时候或者金钱能够换来的。
我们再看到这个朋友的时候,他已经戒烟了。
问为什么,他憨笑着说:她能为我的欢乐着想,我也不能让自我提前20年离开她呀。
包容的故事(七):六尺巷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
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
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
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立刻把墙让后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构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包容的故事(八):鲍叔荐管仲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
鲍波助小白,管仲助纠。
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
之后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
可鲍叔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
他说:仅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提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
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醒公也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霸业。
包容的故事(九):佛家禅语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我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们能够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境,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包容的故事(十):毛主席放走张国焘家属张国焘于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
他反对中央关于红烟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
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
于1938年逃跑到武汉,发表声明,投向国民政府。
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
他的妻子找到毛主席,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此刻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